山里娃曾德权成功的密码
“曾师傅,这都快半夜了,你还在这里帮我们的忙……”9月9日深夜,时钟指向11点,新化县曾氏名炉酒店厨具城老总曾德权还在离新化县城200多公里的邵阳市洞口县安装设备,当天弄得脏兮兮的,翌日凌晨2点,他带领团队在新化高速出口完成疫情防控常态化检查后才回到家里。其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精神,赢得了经营多家紫砂煲连锁店苏老板等人的啧啧称赞。
曾德权上有一个姐姐,1980年初生于新化县洋溪镇的一个山区村,不久,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几年后,弟弟降临人间,因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常年在外,他几岁就带弟、扯猪草、砍柴、烧火土灰。12岁时和母亲踩打谷机、收稻谷。当时力气小,打谷机抬不动,就将打谷机的桶和滚筒拆下来,做两次抬……为给家里减轻负担,高中没毕业就辍学回家务农。1996年,新化兴起外去打工潮,有远见的父母要他学门手艺。于是,曾德权进城学做金属制品。
1999年春节刚过,曾德权在父母和亲友的支持鼓励下,怀揣几万元钱,办好了相关手续,利用自己会做金属制品的特长,带着弟弟在新化县城开了个加工店。
要想赢得市场,诚信是根本,质量是保障。为了提高质量,进城不久,曾德权六次与师傅一起,共同开发了3个产品,获得专利证书。3年后,曾德权加工制作的12种产品质量上乘,其中不锈钢取暖炉受到时任县长的亲眯。因此产品远销到全国各地。不久他在县城买了房子,几年后又购了小车。
“在制作过程中,我宁愿亏本,也要让顾客满意,开店不久,县农业局一位姓罗的顾客从外地购的一根不锈钢管漏水,拿到我开的店子维修,因管子质量太差,我修好了这端烂了那端,修了五、六次也不尽人意,为了让顾客满意,我倒贴了400多元给他换了根新的。而今20余年过去了,老罗一说到我时,立刻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过硬的技术,良好的信誉,使曾氏名炉店日渐红火。2008年,年纯收入从当初的3万元上升到了10余万元,居县内同行之首。为了更大发展,这年冬天,他正式注册了“曾氏名炉”商标,拿出全部积蓄,并向亲友求助,投资50多万元,采购机械设备,招了6名工人,在新化原疾控中心斜对门租租500平方米房子大展拳脚。目前,固定资产、流动资金有数百万元,弟弟也开了店,两个小孩非常优秀。大儿子曾英姿读高中时是学习标兵,被当选为班长;读小学的女儿曾英杰也被评为学习标兵。
“我先天不足,书读得少,在干中学、学中干,白天制作,请教高手,与同行切蹉技艺,晚上读书看报,了解业内发展动态。2016年起建起了曾氏名炉酒店厨具城,经营节能炉灶、消毒电器、冷藏设备、油烟净化、食品机械、锅瓢碗桶、通风管道等。品种多达1000个,是新化县内最全的餐饮厨具总汇。”曾德权说。
“曾老板吃得苦、重感情、做的货好。进货从不赊账,待员工如兄弟,从不拖欠、克扣他们的工资。近年,又经常利用朋友圈感谢客户。基于此,新化上至离退休主职干部,下至普通群众都喜欢跟他打交道,谈业务。有的顾客还主动转介绍业务给他,安化坪口、邵阳洞口县的业务都是老顾客介绍来的,根本不要他上门联系”采访时。旁边一位中年男子插话说。
“老板:你成功的密码是什么?”
“吃苦耐劳+开拓进取+诚实经营+知恩图报。另外,也离不开妻子袁芳的支持。她身材弱小,既要带孩子、做家务,又要照看打理店子生意,非常辛苦,从无怨言。”(文/ 曾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