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青芦笋缀西洲
一座巨大的芦笋造型,竖立在西湖管理区西汉公路旁。与其紧邻的“西湖智慧芦笋产业园”字样格外醒目。
连片的设施大棚,宛若整装待发的艘艘商船,正扬帆远航。
大棚里面就是王铁青全部的心血,一株株铁青色的芦笋。
今年37岁的王铁青是西湖管理区西洲乡黄泥湖村人,个子很高肤色也铺满太阳的痕迹。他从放弃省城高薪,到返乡创业,再到站稳脚跟反哺乡邻,王铁青用12年的时间证明了年青人“敢想敢做”的人生本色。
10月31日,在自家产业园,王铁青微笑着向记者谈起了他心底曲折而又极富励志色彩的青春故事。
王铁青(右一)在芦笋大棚
入职与创业
2008年6月,23岁的王铁青从湖南交通职业学院大学毕业。因成绩突出而被省城某国企直接聘用,月薪过万元。就当年的生活水平而言,他的就业在同学圈立即“炸开了锅”。省城、高薪、前途,都是大家交流间引用最为广泛的词语。
当时的职位与工种,让王铁青一度有波澜不惊幸福而满足的感觉。年轻人总有一颗躁动的心,王铁青似乎也不例外。有时,他不免思考人生旅途方向究竟在哪里。而且这个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深入。尤其是当他年底回家,在看到家乡变化的同时,他也看到了商机。于是,王铁青调整了自己的人生走向:辞职,返乡。
他眼中的商机埋藏在自己心里。他认为在家乡的沃土找到了人生的追求,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土壤。
原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湖管理区农村建房热潮可谓一浪高过一浪,同时城镇危房改造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他敏锐地感知,建材市场岂有不热闹的道理。于是,他要开办一家建材公司。
2010年4月,他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不顾朋友的疑惑与劝解,毅然回到西湖管理区。
农村的父母没有资金的支持,他除了拿出攒下的积蓄,又向几个要好的朋友东挪西借,终于备足了开办启动资金。接着,他与国内一大型瓷砖厂家达成西湖及周边地区的总代理合作协议。
小镇,小店,热闹开张。
优良的服务,优质的产品,加上科学的营销,王铁青很快在管理区建材行业打开了市场,站稳了脚跟,当年就实现盈利20多万元。5年下来,他盈利180多万元。
公司被他经营得红红火火,自家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惬意,可一次会议,却又再一次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
创业与责任
2015年底,王铁青参加了管理区组织的一场“身边好人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一个接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撞击着他的内心,直至他两眼泛出泪花。
一个人踱步在回家的路上,入冬的寒风从王铁青身边扫过,脑海里渐渐浮出对人生新的感悟:财富有量,责任无边。作为农民的儿子,望着路边那平整的丘丘沃土,可一想到西洲乡仍是采取传统农业模式获取微薄的农业收入,他的内心就久久不能平静。如何让其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如何带领种田的农民获得更大的经济收入?农业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方是出路。他想担起新型农民农业现代化的责任。
2016年初,又如以往一样,王铁青的决定总是那么突然与令人不解:停办建材公司,回村种田。
面对家人与朋友的不解,王铁青成竹在胸,“现在,党中央提出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宏伟蓝图正在描绘,农村即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我的底气。”
其实,王铁青的底气还来源于另外一个方面:乡村振兴农村需要什么,知识、人才、资金,尤其最缺年轻人。他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农村的环境他熟,农村的人他熟,自己这几年也赚了一点钱,投入农村一定能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时代有所作为。未来可为,未来更可期。
就这样,王铁青成为了一个脚踩泥土的新型农民。
2016年1月,他成立了“西湖区青丰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3年下来,合作社产品供不应求。随着发展,王铁青发现自己单打独斗很难让合作社再上规模。于是,他想到了聚合人才之路。
农业专业型技术人才周继新、管理型工程师张敏、营销特长的刘斌,四人聚在一起产生了理想的共鸣,融合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2019年1月,在流转土地1200亩后,四人在西湖管理区西洲乡裕民村注册成立湖南正航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王铁青任公司负责人。公司大力发展生态果蔬,主攻芦笋种植。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王铁青带领的正航农业起步之初便遭遇挫折。2019年1月底的一场特大雪灾压垮公司97个大棚,直接损失超120万元;2020年的疫情造成产品滞销腐烂,直接损失达180万元。300万元,对于一家刚起步的农业公司来说,打击是巨大甚至是致命的。但王铁青与团队没有气馁,而是通过创新营销模式在降低损失的同时,开辟其他收入来源。
随着企业生产的逐步稳定,王铁青与团队不忘科技赋能带来的生产力,芦笋大棚相继实现水、肥、温、湿、病、虫智慧监控管理。
今天的正航农业,已成为粤港澳菜篮子蔬菜基地、湖南省"特色蔬菜产业示范园”、省农科院“科技兴农芦笋示范基地”、常德市“先进农村科普基地”、常德农科院西湖芦笋示范基地。
“中国芦笋之乡”,是王铁青的终极目标。
责任与反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作为西湖管理区长大的孩子,王铁青对乡亲们怀有一种最为原始的感情。他从投身农业的第一天开始,始终坚持着“自己与乡亲同步致富”的原则。
公司聘请就近常年务工人员60多人,高峰时段临时岗位多达150个,每年付劳务工资500万元左右、付土地流转差额分红200万元。仅此两项,每年就为村里带来700万元左右收入。
逢年过节,王铁青都会自掏腰包去看望村里的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除了爱心,王铁青更看重的是激发困难家庭的原生动力和他们对生活的希望。
伍梅香是黄泥湖村4组村民,大儿子自小身患小儿麻痹症,村里虽然给她安排了公益岗位,但家里仍存在很大的经济困难。于是王铁青主动找到伍梅香,给她在公司安排了一份日常清洁的工作,月薪3000元。
和伍梅香同组的杨其林,妻子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儿子也有些许智力问题。全家生活的重担全压在杨其林一个人身上。一家三口的困难,王铁青看在眼里,于是就让他儿子在公司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此举既减轻了杨其林的家庭负担,更重要的是帮助他儿子树立了自信,回归了社会。
王铁青对家庭困难村民的关心与照顾,大家是记在心里,通过产业发展给村里带来收入上的巨大变化,大家更是有目共睹。2020年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王铁青高票当选村委会委员,这是来自全体村民自发的认可。
西洲乡那片熟悉的泥土,因为一个人的一次冲动而告别传统,因为一株铁青色的芦笋而绽放生机盎然的田园美色。王铁青眷恋于此,只为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记者 彭进军 通讯员 刘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