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墨香里的“秘密”
炎夏的午后,老屋西侧的树林扑簌簌直响,送来缕缕穿堂风。倚在藤椅上,一把蒲扇摇啊摇,手边上一沓报纸,随手就可取一份喜欢的来看……这份悠闲、惬意,伴随我度过年少的暑期时光。
小村庄信息匮乏,在尽情读报这件事上,我实在是占了个“大便宜”,这得益于我的爷爷。
爷爷曾是一名乡村邮递员,干了半辈子邮件投递工作。记忆里,老家堂屋的书柜上、桌子上总是堆着厚厚的报纸,爷爷每天忙碌于高高摞起的书报之中,不厌其烦地整理、分类。他负责的邮路途经七八个村子,四十多里路程,每天送报天不见亮就出发,鸡进笼子后才着家,爷爷愣是靠“一双草鞋、一条扁担”将这条山路走了十多年。
爷爷送报,也爱看报。《人民日报》《文萃报》《知识博览》《半月谈》《红旗杂志》《国家军事》……各种各类书报他都爱读。每次拿到新报纸,爷爷总是一面面仔细翻看,看旧了也不舍得丢,就糊在墙上,没事又重新再看。如此一来,新的变旧的,从手上到墙上,同样的内容总能看上好几遍。
小时候,我们几个堂兄妹识字不多,爷爷就指着墙上的报纸,给我们读报。那时候,地里农活很多,爷爷只能在雨天或闲时才给我们细讲。国家大事、历史人文,讲到精彩处,平日里话语不多的他竟眉飞色舞、口若悬河。末了总不忘叮嘱我们几句:这书报里啊,学问可多着呢,要动脑子读。现在坐着读,以后走出去,很多不一样的风景咧!
虽然读报时间不固定,讲的很多内容我们也听不太懂,但小小报纸竟藏着大“秘密”,是如此令人神往,它成了我们探索外界的万花筒。正是带着这份对世界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我从小也爱读报,那种内心的宁静、充裕陪伴我一年又一年。
时光流逝,报纸带给我的美好定格于记忆,而我与报纸的故事,还没有结束。现在,我与宣传工作结缘,各类报纸杂志都是我的枕边师,淡淡油墨香,在迷雾中牵引航向,在繁杂里给予慰藉。去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学习的热潮涌过大街小巷,蔓延城镇乡村。每每读报,我感叹于祖国大江南北的生动实践,也更想捕捉家乡的火热场景。合上书报,关掉电脑,我登上山坡,走下田垄,去探寻、挖掘。“90后”巾帼新农人宁芬芳吸引了我,只因“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个念头,她放弃大城市的优渥待遇,回到家乡,“捡”起抛荒土地,一头扎进泥巴田,将辛勤的汗水挥洒在家乡的田野上,用粒粒金黄的稻谷为乡村农业发展贡献力量。如今的她又有了新身份——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奋力彰显当代青年的“她力量”。作为同龄人,我被她深深打动。
在距离县城60公里的村子里,我发现一个有魔力的“电力爱心超市”,超市不卖货,物品全用积分兑,积分还有奖励办法,吸引得黄发小儿、耄耋老人,都成乡村治理的“生力军”。日益向好的村居环境让昔日偏僻落后的小村欣欣向荣,打造出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的“慈利样板”。
我还认识了全县最特殊的一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三名队员年纪加起来超过170岁。他们是农民的儿子,更是党培养的干部。在退休前的最后一段时光拧成一股绳,承担起为乡村振兴示范工作探索新经验新模式的重任。为村里争取道路亮化项目、投身集体经济杨梅产业培管、复垦十几亩撂荒地……他们花白的两鬓告诉我:年过半百也有奋斗的模样。
家乡动人的场景,还远远不止这些。美丽屋场入画来,文明建设大步迈……绮丽画卷在溇澧大地徐徐展开,绘就新时代的幸福模样。
“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寄语还回响耳边。原来,她,他们,我们,都是这画卷里的主人公。
蓦地,我又忆起爷爷的话。潜心耕读、躬身实践——他早已将这“秘密”教给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