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Xiao xiang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 > 潇湘教育

教育的魅力:诗性教育与智慧教育

作者:吴乐群 发布时间:2023-09-08 13:40:57 原出处:魅力潇湘网 阅读:
魅力潇湘网

  教育的魅力完全在于它是一项培育塑造灵魂的工程,一种使人性走向完美的工程。真正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题记

诗性教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中,古诗词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生辉。

  培根说“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中国是诗词歌赋的故乡,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仿佛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洒落在悠悠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是的,诗是意会的极致,是最凝练高效的语言,只用寥寥数语,就能提纲挈领、化繁为简,表达出无限风光、故事和情感。让我们踏上诗词之旅,穿行在诗里词间,流连于亭台之上,徜徉于山水之间。听金戈铁马,看江山如画。悟美丽忧愁,去欣赏狂放的李白,潇洒的苏轼,禅意的王维,多情的柳永,以及那些深入骨髓的古典场景。让我们走进溢满华彩的诗词世界,领略古代诗词大师留给我们的丰厚精神财富!

  这也使我想到,有的孩子写文章磕磕巴巴,有的孩子文章思路顺畅、有节奏感,遣词造句恰到好处。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里面一定是包含了良好的诗性阅读,而诗里的文学素养,吸收之后就变成了思维和文采的一部分。

  是的,诗性教育,可以启蒙孩子对于语文的热情,激发出孩子的悟性和灵性,而这恰恰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和难点。通过诗性教育,引导孩子成为热爱语文、有情趣的现代人。

  我觉得诗歌是很有价值的。诗歌是最高的艺术形式,是文学中的精华,是融绘画、舞蹈、音乐、哲学于一体的高级文体。所以真正的诗人也是最受人尊重的艺术家、思想家,他们从诗里和身上所呈现出来的浩然正气,一直都是天地间的精魂、人间楷模,像屈原、岳飞、李杜苏辛、闻一多……这些人物。

  诗也是有教育意义的,还有警世价值和经济价值。古代有一首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瞬间使这个村子成了有名的旅游城市,以杏花命名的物品,多得不可胜数。诗有欣赏价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在这首诗中,有竹,有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我们能够看到一幅美丽的图画。且诗作借助触觉、知觉、味觉扩大和深化了画面效果,显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诗更有情感价值:情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爱情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去阳关无故人”的友情诗等,美仑美奂,感人至深!此外,诗还有清新明志的价值:“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好的作品,都是由正气、真诚、甚至是生命铸成的。屈原在楚国风雨飘摇之际,进谏不成,以生命抗争。他的《离骚》和《天问》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岳飞在外敌入侵之时,怒发冲冠,英勇抗敌,写下了剑气如虹的《满江红》;闻一多在祖国危难之际拍案而起,《七子之歌》荡气回肠;杜甫在面对现实的残酷无情、政治腐败时,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门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千古绝唱;陆游在临终前都牵挂着家国大事,在《示儿书》中交待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些诗词所产生出来的价值和魅力,是用千金也换不来的。

  是的,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思接千古,视通四海,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多读古诗词,可以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可以对一个人的谈吐与气质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我相信前些年“全国诗词大会”巅峰对决的精彩场面,一定会定格在每一个学子及老师的记忆中。选手们丰富的诗词储备量令我们震撼,他们脱口而出的诗句、沉着的应答、令人拍案叫绝的临场反应和超强的心理素质,都是平时自觉自愿的学习和日积月累的结果,他们的精彩表现和取得的好成绩,可以说是当之无愧让人赞叹。

  而在当今网络和“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我也常在语文课堂上讲,希望同学们都能静下心来读书读诗、读好书,读经典,愿每一个同学都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让好书陪伴一起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这里我仍以三年级下册第3课《荷花》为例,来谈谈语文现代文中的诗性教育。《荷花》的作者是叶圣陶,本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去公园看荷花盛开的情景,以及沉浸在美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表达了作者赞美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举例来解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及其诗性。《荷花》这篇课文中,用一句这样的话“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示了荷花的色彩和形态。又如:“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几句话突出了荷花的动态美,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以上这几句话运用联想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写出了诗意和灵性。

  以上,我引导孩子们写景、写植物从形态、颜色及其动静变化多方面去品读,同时展开合理想象和运用比喻、拟人与联想的修辞手法来把生活中能观察到的事物写形象、生动,并融入自己的情思妙趣。这样,课文的讲解和效果就变得富有了趣味和诗意,让孩子们的感觉、思想和心灵默默地得到诗意的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上文字和语文。

智慧教育

  最好的教育,是引导孩子认识世界并培养他走向远方的能力。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是古人以实际经验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纸上得来终觉浅,人生有些人事景情物,只有身临其中,亲身经历,才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

  我想,的确是这样的。我觉得最好的教育,是引导孩子认识世界并培养他走向远方的能力。孩子从出生,到牙牙学语;从爬行站立,到奔跑跳跃;都代表着他们想要认识、了解并融入这个世界的冲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探知这个世界而准备。孩子对未知世界充满的不解和好奇心,所看所听都会对今后的世界观产生深远影响。对于山里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我想说,真的是眼界一开,孩子便会不甘平凡。眼界宽了,成长便会加快;眼界开阔了,心中就会有梦想,就会朝着梦想努力。

  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没有白走的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无论是读书还是旅行,都能让孩子和我们学到很多知识,增长见识。旅行对孩子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每一次旅行对孩子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收获。当我们出去旅游如果提前攻略了一下,或者孩子书中看到过某个地方,再见到真实的景观后体验是不一样的,收获会更多。

  因为知道了旅游目的地的主要景观、美食、历史文化等,心中就多了一份期待,想真实的景观应该是什么样的?到了景点一一验证所看所想,印象会更深刻,在旅行中收获更多,也为日后写作积累了丰富素材。

  人类文化最初便是来自于对自然景观的审美。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在我国教育的传统理念中,也能找到研学旅行的渊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华传统治学思想。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近年教育部等部门开展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让我们看到了让孩子走出书的世界,走进现实的世界,走进大自然的世界的希望。研学旅行中,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在共同生活中学习,汲取和获得大自然与社会中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提升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不是单纯的课堂学习,更不是旅游,而是介于游与学之间,又融合了游与学的内容。是一种培育人的新型教育模式。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学生的生活和社会领域延伸与扩大。当今教育由于还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低、实践能力差。因此,在研学旅行中设计和开展能够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活动,不但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使学生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多样化多渠道多方面地吸收知识,补充课本内容的不足。

  研学旅行不仅可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素质以及学会团队合作和自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智慧等,同时也为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多民族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提供了交流交往的平台。这些都是课堂所不能及的方面,研学旅行将成为帮助学生未来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由此,更懂得了教育的魅力完全在于它是一种心灵的工程,一种使人性走向完美的工程。价值问题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不仅仅体现为行为活动,更多地体现为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所产生的价值转变、精神教化和“灵魂转向”。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实践智慧。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教育是实践性的活动,教师只能在实践中成长。教育需要通过观察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揭示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和普遍规律。首先从理念引领、学生成长导师制、学生自助管理、文化生态来实践奠基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用心用爱教育和呵护,让每一个孩子得到个性化发展。

  我以为教育好孩子,是需要学校老师、家庭父母和社会环境共同联动才能真正有效达成的。培养孩子的正确的教育观很重要。舍不得用孩子,才是对孩子隐藏最深的“捧杀”。不教孩子独立的父母,看似为了孩子好,实际却是最残忍的。小时候学不会独立,长大后做不到自立。没有什么能力是不用学习水到渠成的,也没有什么技能是天生就有的。父母舍不得“使唤”孩子,舍不得历练孩子,孩子长大后也就经不起生活的风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为孩子独立生活做好准备。因为教育,不止在当下,更在未来。

  我常常在思考,要什么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充满眷恋?!应该是开放包容的,自由平等的,温暖舒适的,多彩快乐的!于是,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景,我一直在努力追寻和探索着。

  又想起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教书只是形式,教育才是本质。教育是一项培育塑造灵魂的工程。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是唤醒孩子的生命内力。从人本教育角度观察,假如能够切实保障教育当事人的学习自主权,那么教育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大半。没有自主性的个体肯定得不到充分的成长和发展。但我想说,觉醒的孩子成长得最好!不同的人经受不同的教育可能得到不同的成长,相对而言,只有那些确实被唤醒了的孩子,或已经处于觉醒状态的孩子才能得到最好的成长。现实中常见到的是“被动成长”和“成功压抑”的人。

  当孩子自己还没有觉醒的时候,常有一些教师或家长赶着孩子上路,结局往往事与愿违。在孩子没有“睡”好的时候,被别人强硬叫醒,不只是双方都感觉到难受,接下来的行程也会因为孩子未必真醒了而迷迷糊糊。初始条件弄错了,就好比人生扣错第一粒扣子,将留下接二连三的不赶趟。而教育的智慧和作为一个师者的作用和意义大都就在于此,懂得孩子生命的成长状态和心灵的呼吸与渴望。也因此,教师、家长以及相关当事人对孩子而言,最为关键的是在适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唤醒孩子。

  当然,人所受的一切教育都是在激活和唤醒人体内的巨大能量。没有唤醒就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一个人内在的原因,唤醒者与被唤者存在时间机遇或内容、方向等各方面的不匹配。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里要比在一个相对压抑的环境里更容易唤醒,在一个压力适中的环境里要比在一个完全没有压力或压力过大的环境里更容易唤醒,在一个与自己的兴趣相吻合的环境里比在一个与自己的兴趣不吻合的环境里更容易唤醒,由此可见唤醒是一切教育活动中难度最大的部分。

  简言之,教育是点燃而非灌输、管束,每个人都要明智地拒绝灌输,充分利用外在的文化和教育环境,寻找适当的时机自主自觉地觉醒,再用觉醒后的巨大力量为动力,用觉醒后的清晰见识为导向,驶上属于自己的人生轨道。

  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学习和成长,是孩子们,同时也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作者 吴乐群(新化县芙蓉学校)

魅力潇湘网
责任编辑:卿跃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