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Xiao xiang

当前位置: 首页 > 视频 > 纪录•专题片

“王爷山的打”:跨越千年 自成流派

发布时间:2024-02-28 18:55:14 原出处:魅力潇湘网 阅读:
魅力潇湘网

  沃野里的稻谷正积蓄能量,农忙时节即将到来。一踏入新化县西河镇正中村的地界,村道旁气势不凡的“刀光剑影”,时刻在提醒来访者,这个位于湘中腹地的乡村很不寻常。

  在正中村,以前几乎人人习武,这里的人深信,“养子不习武,难熬天下苦”。“眼传神、手似箭,身如轴,步似轮,桩稳固。”这是村民们从小就会念的口诀。

  村里的风雨桥上,七十二岁的陈竹贞给我们打了一套梅花桩,她是嫁到正中村后,跟丈夫学得一手功夫。廖国民七十七岁了,打起太空桩来张弛有度。刘锡凡太爷爷九十四岁了,上一秒还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耍起把式来,一招一式,依然精气神十足。

  被称为“王爷山武术世家”的廖湘元家里,有一个简单的“兵器室”,陈列的都是老爷子的珍藏,这些奇形怪状的兵器,也让我们对正中村尚武之风的源头更加好奇。

  廖老告诉我们,他的爷爷廖满山,是当时新化很有名的拳师,武术技艺高超,曾经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新化举行的首届擂台比武上打败众多武林高手,一举夺冠。

  一直以来,新化流传这么一句俗语,“四川峨眉山的法,湖南王爷山的打。”“王爷山的打”具体是指什么?王爷山到底在哪里呢?

  在西河、孟公、游家三镇的交界处,有一座“宝塔山”,它造型奇特,从空中俯瞰,山体如巨型乌龟,侧面是悬崖峭壁。山顶的石塔,已在此屹立近两百年,塔身由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

  新化县西河镇文化站站长王爱文介绍说,“王爷山并不是一座山,而是我们站在这个塔下面,目光所能及到的地方,这些视野开阔的地方,就叫王爷山。”

  西河镇,旧时属于王爷山腹地。世居于此的梅山先民为了获得生存机会,生性警觉,勇猛善战,在“刀耕火种,摘山射猎”的艰苦生活中,观禽技,仿兽姿,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王爷山的打”。

  宋末元初,这门崇山峻岭间的古朴武学,生发出具有观赏性的民间艺术型武术技艺。此后多年,民间亦尚武成风,劳作之余,村村教“打”,人人会“打”,习武者遍及全县各个村寨。明代以后武科及第者甚多,一大批著名武师、朝廷武将相继在“王爷山”诞生。“王爷山的打”自此威名远播。

  如今的西河,习武者众。宝塔山下,我们见到了在家劳作的刘道朋,他是当地有名的拳师,在自家坪里现场耍了一套梅山板凳拳和梅山齐眉棍后,六十八岁的刘道朋劲头不减,“习武六十余年,祖传的棍、刀、剑,叉、耙,那些都练过,练到了家,空手也不怕”。

  在以前,“王爷山的打”全靠师傅言传身教,来自山野的“王爷山的打”又是怎么被列入中华武术宝库的呢?

  位于娄底城区的梅山拳非遗展览馆内,出生王爷山武术世家、娄底市梅山武术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陈益球老先生,虽过古稀之年,常年习武的他依然桩稳势固。重达几斤的梅山耙,在他手里耍得虎虎生风。

  1983年,陈益球因武术功底深厚,被抽调到湖南省体委参加湖南省武术史、武术拳械汇编等工作。趁此良机,他耗费心血,将祖传的“王爷山的打”进行全面规范性整理,首次将其命名为“梅山拳”、“梅山武术”、“梅山武功”,并著书立传。

  展览馆内还保留着很多珍贵的手绘拳谱,当年为了系统整理梅山拳谱,陈益球可谓是倾尽所有,光照片都拍了八九千张,再出资请老师绘制,“那个时候一张图片三块八毛,我的工资三十六元一个月。”

  经过不懈努力,“梅山拳”最终被国家正式列入《中华武术拳械录》《湖南省拳械录》,尘封多年的梅山武术文化,从此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并大放光彩。

  梅山武术市级传承人陈雄志,西河镇人,五岁就随父习练梅山武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一日都不敢懈怠,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就曾开过武馆,徒弟遍布全国。陈雄志至今记得,小时候每个村里都成立武术队,当时的鹅塘公社,每年都会举行武术汇演,“千人棍万人刀七里拳”的习武盛景,仍历历在目。

  梅山武术,看似朴实无华,却能一招制敌、攻防兼备。去花哨,重实战,在征战和劳作中,梅山先民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独门器械”,铁耙、铁尺、齐眉棍,甚至日常生活用具板凳、方桌、长烟筒、雨伞等,须臾间,都可化身为制敌武器。

  原本是从野蛮的对抗中生出的自保之术,跨越千年,自成流派,2014年,梅山武术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现在,陈雄志有了更重要的事情。这位曾经想用武术征服世界的武林高手,回到山村,像他的父辈一样,全心全意教山里的孩子们习武。如今,梅山武术走进了新化县各中小学课堂,陈雄志希望,能将自己理解的梅山武术精髓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喜欢上它。

魅力潇湘网
责任编辑:卿跃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