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Xiao xiang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 > 潇湘教育

一家四代教师 “浓缩”教育变迁

作者:肖燕 发布时间:2024-10-16 14:48:41 原出处:魅力潇湘网 阅读:
魅力潇湘网

  爷爷、父亲、自己、儿子,一家四代从事教师职业。他们先后见证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建国75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职业越来越高尚。”,10月15日,湖南省隆回县金石桥镇高洲中学教师陈远志,满怀感激之情。

爷爷那一代:遥远的私塾

  私塾,如今已成为一个历史的代名词。而对我的爷爷陈玉乾来说,则是他相守一生、予以谋生的职业。爷爷陈玉乾,曾是当地有名的“秀才”。1939年,他高小(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六年级)毕业后,便被请到附近的私塾当了一名“先生”。

  私塾的学生大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要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神像前恭立,向孔圣人和先生各磕几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人数在十人以下。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教室多为村部或祠堂、私宅等。据称,穷人家的孩子,一般是读不起私塾的。

  私塾教学的内容多为古代通用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等。学生进步以后,则开始学习《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内容。学生以识字习字为主,同时还十分重视对学生题诗作对的训练。

  授课时,先生往往正襟危坐。学生则依次把书本放在先生的桌上,侍立一旁,静静地恭听先生圈点口哼。先生讲毕,学生一一复述。随后回到座位上朗读。凡先生规定诵读之段落,学生一律背诵。

  “那时候,私塾先生的待遇较低,一年的工资也就是十多担谷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兴建学校,发展教育,私塾逐渐成为历史。

父亲那一代:扫盲运动

  说起做了一辈子教师的父亲陈贻美,陈远志情浓如酒,往事历历在目。

  1955年,17岁的父亲陈怡美从新化县一所高级工业学校毕业。尔后,便被村里推荐到家乡当了一名教师。

  建国初期,全国开展扫盲运动。各地教学条件很差,学校是当地的祠堂。破旧的房子里,连一根像样的桌子凳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教具。学生数量不多,全校1至4年级才57名学生,来自附近的8个村子,有的学生比父亲还大几岁。父亲和一个老教师给四个年级的学生上课,这边抄写生字,那边默写课文;这边做数学题,那边读书。他们白天上课,晚上备课改作业,有时还要做家访,很忙也很累。老师到县城开会,没有车坐,来回步行一百多里。他们工资不高,刚参加工作时,每月才9块5毛钱。几年后,父亲月工资才涨到34元。文革期间,教育发展受挫,教师处境艰难。由于父亲长期当校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结果被打成右派,到农村劳动锻炼一年。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教育事业终于迎来蓬勃发展的艳阳天。父亲的右派帽子终于被摘了下来,一身轻松的他,热情被激发并迅速燃烧。他积极参加整修或重建学校,发动当地老百姓,出钱出物,和师生一起动手盖起了四间新教室,重新挑起教育教学重任。

  1995年,父亲退休。这一年,他的工资从最初每月9.5元提高到每月700多元。

自己这一代:教师职业受尊敬和羡慕

  “我是受到父亲的感染才走进教师行列的。”1985年,高中刚毕业的陈远志以全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民办教师,来到当地的长龙村小教书。当时,学校是一栋两层楼的木房,而且一楼是代销点和村部,二楼才是四间狭小的教室。

  因没有住房,老师们白天上完课,就回家了。陈远志住在学校值班。学生从幼儿园到四年级,才一百三十余人。因为校舍条件差,晚上有很多老鼠偷偷溜到房间里来,窸窸窣窣的,让人无法睡觉。有时,晚上还会被猫和野鸟的叫声吵醒,吓出一身冷汗。

  远离繁华,安贫乐教。陈远志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山区教育事业上,食宿在学校。因离镇上远,学校又没有可耕种的土地,陈远志只好从十余里远的家里带些菜过来,有时学生们也给他送一些来。

  一支粉笔、一块可移动的木制黑板、几本简单的教材,这就是当时陈远志教学时的所有家当。

  “1985年,恰逢国家把每年的9月10日作为教师节,我和同事们受宠若惊。那一刻,大家都乐了。当时,村里请所有老师一起吃饭庆祝,还给每个老师赠送了一条手巾和一支钢笔,大家好感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陈远志以全县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正式转为公办教师。而今,他的工资从当民办教师每月60余元增加到现在的8000余元。“我们的地位,不断提高,再不是当年的‘臭老九’了。”陈远志动情地说。

儿子这一代:从粉笔黑板到多媒体教学

  “我们家是个书香气息很浓的大家庭,与教师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小叔、两个姑姑,都当过教师。”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 2018年9月,儿子陈彦春大学毕业,也和长辈一样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他现在是隆回县华星职业高中一名汽修教师。与父亲上课的“三大件”相比,他的课堂上,高档的黑板前,还多了一块“白”板。“我们所有班级都必须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设计授课。”陈彦春自豪地说。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教师,只要轻轻点击鼠标,绚丽、生动的画面就会呈现在白色大屏幕上,那些原本生涩、抽象的教材内容演绎成了一段段精彩的故事……细心的人会发现,从粉笔加黑板到录音机、幻灯片,再到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逐渐走进课堂。这些变化都是当年的教师无法想象的。而对陈彦春这一代教师来说,已经成了教学必备工具了。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现在学生读书连学杂费和课本费都减免了。教师的待遇,也真正发生了质的飞跃。因而,教师职业也成了令人羡慕的“香饽饽”。“投身教育,爷爷、父亲、我、儿子,都无悔自己的选择,我们期盼教育的明天更加美好,我们期待祖国有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这是陈远志的肺腑之言。

  □ 邵阳日报记者 肖燕

魅力潇湘网
责任编辑:刘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