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在上的媒体脸孔该干掉了
今天,还是想谈谈业务,对于纸媒黄金发展期煊赫一时的职业媒体人来说,这是一种缅怀的方式,也是传承道统绝境攀援的起点。新闻媒体人的生存焦虑,正是对自己职业所带来的收入待遇的不安,以及对媒体单位在媒介环境下运营状况的担忧。
如何突围?
01、传统媒体求变:要干掉高高在上的媒体脸孔!
干掉高高在上的媒体脸孔!传统媒体坚持了200多年的铁律,也是一条禁锢自我手脚的绳索。
新闻已经从单纯的采写报道逐渐演变成了生产运营丰富多彩的融合产品,媒体的构造、采编的流程、生产的机制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自媒体兴起之时,大量没有新闻采访资质却转发新闻的APP,众多的自媒体及各商业网站,发布大量所谓的新闻信息和稿件,利用自己的媒体渠道产生了一定影响力,逐步做强做大。
自媒体的海量涌现,其传播的快速,传播内容的海量和垂直细分的个性化,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所有这一切,倒逼传统媒体影响力弱化。
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当地的传统纸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自媒体公号上获取碎片化信息,这已是不争事实。
在人人皆媒体的时代,让曾经执手掌握“话筒”的媒体机构不再享受这一“特权”;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手机等便携工具配上潦草几句也能成为引人瞩目的新闻事件,媒体形象平凡化,地位陨落,形成了巨大的差异感。
02、传统媒体还剩下了多少血性和英气?
新媒体社会环境下,自媒体舆论监督,正在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王者。如今的传统媒体还剩下了多少血性和英气,还有多少媒体保持一点舆论杀伤力,令人敬畏?恐怕屈指可数。
相较于传统纸媒和电视台,自媒体依凭自由性、交互性、平民化天然属性,逐步演进为舆论监督权新王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防控公权力腐败,担当舆论先锋,彰显公民权利和新媒体威力。
在当今新媒体的社会大环境下,网络社交化的发达,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普通老百姓都有条件,随时成为新闻的播报者和传播者,也让新媒体的舆论监督成为社会常态。
受体制内管控政策、人才结构、薪资体系、传播效率等相关因素,传统媒体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已是不容乐观,再加上大量优秀记者的出走,使得传统媒体的反应速度也逐渐变慢。
传统媒体凭借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拥有专业的记者和编辑,拥有采访权,但是传统媒体最近几年舆论监督功能蜕化,自废武功。
近几年来,重大舆论监督事件,独家引爆的都不是传统媒体,很多重大公共事件的追索和问责,也鲜有传统媒体独家挖掘。
自媒体动辄有上百万粉丝,影响力不逊于报业黄金期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信息传播革命,结束了传统媒体独占鳌头的局面。
一个媒体只有具备威慑力,才会有人敬畏!吹喇叭,抬轿子可以,但是当人民群众的权益遭遇不公对待时,为民请命,该出手时,还要做一些硬气的事儿!
03、囚徒困境:没法挣脱体制天花板,也被经济捆绑着。
新媒体的盛行让更多有才能的人,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当个人的粉丝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有了商业变现的机会。
像公众号、抖音、快手,包括小红书、哔哩哔哩,都属于自媒体平台,相较传统媒体更为新颖,所以被称为新媒体。
本质上,新媒体就是自媒体,自己就是媒体发布中心。由于以往传统媒体要求信息传播效果——客观中立平衡,寻求观点呈现寻求最大公约数,追求泛传播,大众传播,其结果是为了迎合众口,而失去了个性态度。
传统新闻教育范式是新闻报道只能客观叙述,不能夹杂记者个人观点、情感,这是传统媒体坚持了200多年的铁律,同时也是一条禁锢自我手脚的绳索。
而实际上,就目前的互联网观点时代,记者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样的文字,才是有温度的文字,让读者争先转发朋友圈,引发共情共鸣效应的文字。
目前,传统媒体大部分都按照党政机关和被采访单位的意愿发稿,没法挣脱体制天花板。正规新闻媒体按照新闻规范采访发稿时,反而显得另类和不受待见。
在一个饥肠辘辘的中国商业化媒体环境里,中国的记者正在变成一个整天为自己生活奔波养家糊口的人。
媒体人自身职业的“穷”感到焦灼的同时,也对如今新闻行业走偏的“穷”而感到无奈,自己都被经济捆绑着,自然也没有力量去做出更多改变。
04、变现!变现?钱是俗物,可又有几人不是俗人?
钱,是制约因素,也是传统媒体焦虑的根本因素之一。变现!变现?钱是俗物,可又有几人非俗人?
世人慌慌张张,只为碎银几两。
如何能在当今快速实现知识变现的同时,又满足价值的自我成长?在互联网日夜迭代的大时代里,谁又敢断下定论?
传统媒体需要一场变革,需要探索新媒体传播的道与术。向自己开刀是最难的,改革创新要想成功,就必须用锋刃刺破自身脓包。
如今媒体已经不是单一的新闻采写发布机构,媒体是一个全产业、全生态集合平台。新闻资讯在海量竞争中实际上是免费化、公益福利化的,但是其存在价值可以留粉、增粉,粉丝经济下,用户就是价值所在。
目前的现实困境是——用产业化原来副业挣的钱,来反哺媒体融合和主业新闻生产。
目前的融媒体战略——实际上是多传播介质下的立体传播和多种经营模式。
现在大家都在谈媒体融合,实际上,融的是新闻生产方式、呈现形式、传播方式以及传播平台,和自媒体新媒体争夺的是用户使用时间!
05、业态在变,构造在变,生产模式和文本呈现也需要变!
一如泰戈尔所言,万物急遽地前奔,它们不停留也不回顾,任何力量都不能挽住他们,它们急遽地前奔。
新闻的形态在变,媒体的构造在变,与之相适应的新闻内容的生产模式和文本呈现,也需要发生相应变化。
从文本采写上而言,一味“口号式”“标签式”“公文腔”一副给人上政治课,布道者、传教士的居高临下、自说自话调性、画风,只会适得其反,拒人千里之外。
实际上,很多传统媒体人特别是党媒记者,因为各种束缚,他们就端着架子写另外一套语言,这样的文章往往千人一面,四平八稳,读者也不感兴趣。平时在供职媒体写的文章空洞乏味毫无美感。但是在玩微博、微信,却自由地展现着自己的才华,妙语连珠,拥有不少粉丝。
这其实是非常分裂的。一定程度上也浪费了自我才华和思想储备。
有人说资深媒体人还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吗?实际上直到今天为止,在呈现一个新闻的高下的时候,我们更多依赖的是记者的知识面,记者的思考深度、记者消化新闻事件的角度和能力,这些直接影响新闻信息产品最终的呈现效果。
作为记者,如果你知识面不宽,思考深度不够,角度不好,表达技法不好,都直接影响着信息产品的最终呈现效果,所以好的厨师能烹制美味的羹汤,而功力不济的记者做出的饭菜就寡淡无味、甚至味同嚼蜡难以下咽。
专家型记者,就是要对某一领域有专门的研究、有一定的独到见解。做专家型记者,就是要专注于调查研究,研究政策,研究政策预期和前瞻判断,研究“中国特色”,研究“事物两难”,研究不同的利益群体的不同立场,研究一些“趋势性信号”。
什么是中国问题,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先要关心中国有什么问题?
具有公众共识的中国社会问题共有 11 项,分别是“物价上涨”、“看病难、看病贵”、“收入差距过大”、“贪污腐败”、“住房价格过高”、“就业失业”、“养老保障”、“食品安全”、“教育收费”、“环境污染”和“社会治安”。
媒体聚焦的中国问题,大致可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
涉及百姓生计的民生保障问题,如“物价上涨”、“看病难、看病贵”、“住房价格过高”、“养老保障”、“失业就业”等。
第二类
有关人身健康和安全的问题,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社会治安”。
第三类
有关社会公正的问题,如“收入差距过大”和“贪污腐败”。
要做专家型记者,先做专家型报道。只有不断写出权威、专业、持久的专业报道,才能树立专家记者的形象。专家型记者,必须具备专注、深度、广度、鲜度"四个维度",要做一个有高度、有硬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四度"记者。
这是一个自媒体十万加花样刷屏的时代,这也是传统媒体深度报道鞠躬谢幕的时代。
喝最烈的酒,写最辣的文,做最职业的记者!记者荣光暗淡一分,社会阴暗就增加十分。
06、作风性冷的传统媒体要向自媒体学什么?
传统媒体其实很拧巴,当网络自媒体们的流量做大、“10万+”爆款一个个横空问世,打造“爆款”成为唯一追求,不免会让一向作风性冷的传统媒体左顾右盼,这条路该如何走,自己的传播力如何做大?作风性冷的传统媒体要向自媒体学什么?
报纸和新闻网站内容不能只停留在信息传播上,还要整合信息,传播观点,在事实准确的基础上,新闻稿的文字内容可带情感、个性、议论,甚至一定的倾向性,在标题上也不再是四平八稳,只要符合传播价值和基本新闻底线,能给人以启发,在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微信公众号上适当有独立思考和个性展示也是必要的。
纸媒的新闻写作也可以考虑借鉴,突破新闻报道只能叙述,不能评论的传统“框框”,做一些有思想、温度、观点的作品。像从湖泊里掬起一捧水,注定要从指尖漏空。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彼此文字,曾给予对方的感动,抚慰,共识与启发。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新闻创作或报道当中建立数据和算法意识。对热词、情感共鸣、流行趋势进行研判,借助数据传播意识,让报道具有自带动力的传播效果。
除了原创文本,传统纸媒可尝试转载、引用其他媒体一些稿子,如果里面加些记者、编辑的点评在里面,夹叙夹议,进行再创作,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记者、编辑的写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才会有更多粉丝。
在人人皆媒体的时代,从前严肃、不容半点玩笑的新闻特征也被重新定义。信息流量的时代,人们也更难用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去专注于某一事件,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正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为更加迎合大众的阅读需求,媒体人需要做的便是在不改变事件内容的情况下,对文章的表现形式做出更多的创新,加入更多如视频、GIF动图、表情包等的新元素去修饰文章,以确保读者能够尽可能吸收进去。
07、不能一味抱残守缺,抓住老规矩不放
新闻业态的发展,虽然目前曲折崎岖,但是最终会螺旋形上升。
每个人有出彩的机会,才会有戏!从目前的发展时机来说,自我改革拖不起,慢不得,必须谋打赢,传统媒体已经没有退路!要主动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变化,打破“复制+粘贴”的“搬运工”式文摘单一刊发模式,精心提炼故事化、警句、金句,集合互联网网友观点语言,闪亮呈现文章精髓,实现文本增值。
不能一味抱残守缺,抓住老规矩不放,不能走入了“死胡同”。只要标题吸引人,文字内容生动流畅,看起来很过瘾,不歪曲基本事实,就是最好的文本创新。
汲取民间智慧和观点,呈现更有深度、更接地气、更漂亮、更可读的文本,满足个性的需求。
不必顾影自怜,自怨自艾,实际上传媒技术的进步是社会繁荣的基础。潜心求证、努力追问,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等多手段进行立体表达,才能更好地与时代同频共振,提升传播力。
所以,传统媒体人应围绕融媒体环境下,不同的传播平台和受众特征,产生适合视频、音频和数字新闻产品不同介质平台传播规律的作品,才能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同。
08、无力回天的绝望,没有能力与精力去做出更多改变
在十万+流量的诱惑下,新媒体冲击了一些意志薄弱的新闻从业人员。他们将新闻理想忘却在脑后,无法更新自己的新闻技能,不能适应新闻行业的发展。
嘴能闭则闭,其余事能避则避?
长期待在体制内的媒体人都似乎会失去一定的激情,本身就具备强烈时政属性的党媒,生存下去的法则就是压制自身的想法,嘴能闭则闭,其余事能避则避,谨言慎行。出稿件也是层层审核,慎之又慎,容不得马虎,一般人哪能经得起这番折腾,并非说此举就是多余,也非有丝毫贬低意,而是体制内的媒体人也可能就只想做好分内,焦虑归焦虑,一切还得听上层指示。
难逃离体制内舒适圈,是因为它保障了你的生活水平,工作稳定程度高等福利。为政治性质服务的媒体人的焦虑正是对自身劣势处境的有所深知和没有能力与精力去做出更多改变这两者间的相互矛盾而产生。
缺乏或跟不上市场化的经营理念,但更依赖于一种模式下稳定,可以说是对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圈层开放度不高的体现,路径依赖理论便是对此种机制下的惯性做出的合理诠释。
09、 在摸索中转型,怕被时代抛弃
目前的媒体变局,只是中国传媒业优胜劣汰、良性发展的一小步,于大局举重若轻,于细节锱铢必较。
相比起体制内媒体焦虑,市场化媒体其实更易破除一些阻碍去发展,因为不去主动,就意味着会被市场主动淘汰。这是更新迭代的市场规则,无形的手会让市场化媒体去不断破除自身的舒适圈;而一些仍固化在原地,对新型产业仍以嗤之以鼻的态度去对待的市场化媒体,想必也早已被埋没在浪淘沙底之深处。
积极拥抱这种变局,提高自身竞争力才是新闻不打烊,媒体不打烊的唯一正确选择。
在摸索中转型,怕被时代抛弃也是媒体人都有的焦虑之一,但也不全是坏处,至少能保持警惕心,无形中增强了媒体人最需要的对任何新事物的敏锐感与反应力。想起周星驰的那句话,如果没有梦想,我们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新闻理想还是要有的,就好像一个人不能不穿内裤,新闻理想实际上是传媒人的职业内衣。
信息饱和的超载时代,如何做一个不妖艳的新闻界清流 ?
枕戈待旦,仗剑江湖载酒行,随时出发,时刻在路上。匆匆那年,你还记得自己认真拼命的样子吗?
互联网拉近了陌生人。有缘分和南传相遇相知的人需要团结、共享、责任来呵护共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如果三观一致,我们可以一见如故。我们对这世界纵没理想,对新闻这份事业却有着妄想。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以为青丝不会余生来量度,那我们就试着搀扶着并肩前行,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改变些什么!
采访扎实,文风朴实,证据说话,客观真实。以悲天悯人的情怀,为广大劳苦大众鸣不平,呼唤公正,发出正义之声。在生命庄严绽放的旅途里,他们孤独而落寞,勇敢且坚强。
新闻传媒,就其使命来说,是真理的宣传者和捍卫者,是社会公正、公平的平衡器。真的职业化记者,并不是仅仅歌功颂德,作为为政府代言的“犬儒”,也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放弃新闻人该有的职业操守,而是实事求是,有一说一。
媒体的天职,忠实地记录,公开地陈述,理性地评说。挖掘真相、服务公众,监督公权力,为民请命,捍卫公众利益。很难被理解,内心孤独苦闷,但这从不影响他们不顾一切地为人民、为国家奔走呼告。
作为与腐朽、黑暗、不公作斗争的战士,为真理、正义奋斗的青春。那些冷峻、犀利的文笔,让他们树敌无数,同时也令他们被攻击、被辱骂。
尽管这条路不平坦, 似水年华里,只愿不负新闻之光……
让新闻理想的大旗,依旧高高飘起,让新闻人参与时代进程的荣誉感,在这里依旧充盈。
约定过浏览远方,面朝星辰大海,当赤道留住雪花,眼泪融掉细沙,愿彼此珍惜!
(传媒智库——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陈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