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Xiao xiang

当前位置: 首页 > 旅游 > 行记潇湘

走马观花看龙门石窟

作者:刘雄 发布时间:2024-04-10 13:44:39 原出处:魅力潇湘网 阅读:
魅力潇湘网

  游览龙门石窟,己有三次了。

  一次是和著名诗人黄家全参加中国诗词协会表彰大会,另一次是参加中国教育电视协会年度颁奖大会,这一次是随旅行社游览。

  每一次心情不同,感觉也不同。

  人间四月,芳菲无限。我不忍辜负这大好的春色,除了到洛阳领略牡丹的国色天香外,更迫切的愿望是,再游洛阳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

  这次再来拜谒佛祖,仰观石刻,那种对佛教文化和雕刻艺术的震撼感则更为强烈。

  龙门石窟是北魏孝文帝从大同迁都洛阳前后开始开凿的。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因笃信佛教,便在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上开凿石窟,发愿造像。

  这项浩大的工程,前后持续了四百多年,历经了北魏和盛唐两个开凿高峰。

  一边是工匠热火朝天地开窟造像,一边是守关将士巡逻放哨,两者相近咫尺,不知是佛保佑着天下太平,还是将士们用青春和生命护卫着江山社稷。

  进入景区,远远望去,石窟雕刻在一座山上,非常震撼。

  大小石窟,形态万千,佛像大的身高数丈,小的只有鸡蛋大小。

  我随着人群向前走,看看这边,望望那边,有一句没一句的听着导游的介绍。

  因为石窟太多,怎么也看不过来,我只能走马观花了。

  继续前行,恍若走进佛国净土。秀水青山的美丽幽静,一下就隔绝了闹市红尘的喧嚣。

  举目望去,窟里龛上,满山皆佛。小者高不盈寸,秀骨清姿,玲珑精致;大者高达数丈,雍容大度,气宇非凡。

  当走到“卢舍那大佛龛”前,我放慢了脚步。

  据说,在东都洛阳,当年唐高宗为博取武则天的欢心,选拔能工巧匠,按照武则天画像,开凿的露天佛像,取名“卢舍那”,含意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

  卢舍那雕像开掘时,武则天还捐助了两万贯脂粉钱。竣工之日,武则天亲率文武百官,参加了“卢舍那大佛龛”的开光仪式。

  卢舍那佛像,雍容华贵、仪态万方,浓密的螺形发髻盘在头顶,轻柔薄透的通肩式袈裟披在身上。

  她恬静端坐,目光悠悠,遥望东山,含笑伊水,完全不像那位睥睨天下,舍我其谁的千古女皇,反而是似曾相识的圣母形象,宁静而慈祥,诠释了东方智慧对于美的追求。

  我静静地站在卢舍那佛像前,感受着千年大佛赠予的福祉与吉祥,欢喜之情从内心弥漫开来,生活中一切地不如意和烦恼,都没有了。

  在参观龙门石窟时,我也有一点不好的感觉,不得不记录于此。

  曾经美轮美奂的大佛,如今看来,许多已是千疮百孔、斑驳陆离。

  那一道道黄白相间的痕迹,当是风力及雨水侵蚀的伤疤,这可以理解,毕竟自然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

  关键是不少石窟中佛像和碑刻被人为破坏了,有的没头,有的断臂,有的跛脚,有的佛像不翼而飞……

  据介绍,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龙门石窟也曾蒙难,破坏了许多壁画和石雕。

  1932年,蒋介石决定将国民政府迁往洛阳,在龙门石窟西山下修建道路时,炸毁了部分佛窟和壁画,造成严重破坏。

  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也破坏了不少。

  石窟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跨千里,越千年,岁月的流逝,残缺的轮廓,模糊的文字,丝毫不影响石窟艺术顶天立地的庄严神圣感和文明的魅力。

  离开景区之时,回望鬼斧神工的石窟雕刻艺术,心中竟有些不舍。

——作者简介——

  刘雄,笔名拂晓、刘家湾。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词家协会、中国武术协会、中国教育电视协会、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民进新化工委委员、新化县政协常委,中国教育电视协会理事。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少年陈天华》《腊梅花》、散文集《风飘的岁月》《拂晓》《永不消逝的记忆》、诗歌集《梅山雁语》、理论文集《过来人语》《资江夜语》《写作文不求人》等。

魅力潇湘网
责任编辑:卿跃飞
上一篇:走进少林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