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风景总在奇绝处
徐霞客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 。徐霞客还言:“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这几句诗词,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这次随国旅新化征稽所曾仕波团去黄山,才完成了夙愿。
一进黄山,导游小黄要我们准备拐杖、雨衣、手套和干粮。虽然是大晴天,但我们还是按导游说的话做了。
第二天上午,导游告诉我们:有两条线路,一号线是到达光明顶,然后再看迎客松。这条路要爬10多里路。二号线要轻松一点。我们选择了一号线。
我们乘车去云谷寺坐索道上山,大巴车行驶在蜿蜒曲折的山道上,见两旁树木葱笼,枝繁叶茂,深呼吸,能闻到清新空气的馨香。缆车上俯瞰,峰顶云雾缭绕,松树千姿百态,顽强生在悬崖峭壁上,生命力之坚韧,令人惊叹,散开的松枝好象是伸出的双手在欢迎八方宾客。
来到始信峰,这里以奇松林立、峰峦秀丽而著称。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导游指着那棵说,这是孔雀松,状如绿色孔雀昂首挺立,一松枝向白鹅岭方向屈伸,犹如孔雀翘首,后有几枝似孔雀的翅膀和尾羽,正欲展羽翼,似要向南飞,惟妙惟肖、美丽异常。导游又指着这棵黑虎松说:传说一天有一高僧路过这里时,突然看见一黑虎卧于松顶,吓了一跳。后来黑虎不见了,高僧四处寻找,只见一棵古松高大苍劲,干枝气势雄伟,虎气凛凛,且冠盖浓绿近黑,似一黑虎卧于坡下,便取名为“黑虎松”。大家纷纷拍照,沾虎气,有福气。
我一边爬,一边向上望,黄山的景物尽收眼底,云海一片又一片,越往高处爬,就越像紫烟一样的雾气向下飘来,使人感到清凉,不多时我就置身于云海中,像仙境一般,无比舒畅,心旷神怡。
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以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叹为观止。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从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气观看情趣迥异,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远眺梦笔生花精妙绝伦,意境深邃;猴子观海,石猴独踞峰顶,仿佛极目远望,又似纵身跳跃静观云海起伏,憨态可掬,栩栩如生。飞来石,黄山绝妙的一景,真是巧夺天工,美不胜收。怪石或兀立峰顶或坡缘,或与松结伴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情不自禁赞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山涧中,云海翻腾,时而轻盈如羽,悠然自得地漂浮于山谷之上;时而厚重如棉,层层叠叠地铺展至天际。它们随风起舞,变幻莫测,时而聚集成海,波澜壮阔;时而散开如烟,缥缈无垠。在这云海中,山峰仿佛成了海中的岛屿,时隐时现,增添了几分朦胧与诗意。
爬了近四个小时,终于到达了光明顶。光明顶,位于黄山中部,海拔1860米,为黄山第二高峰,是黄山主峰之一。这与金庸武侠系统的光明顶不是同一个地方,明教的光明顶在万山之祖的昆仑山,所以有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光在路上,就累倒很多人的梗。
从光明顶下来,过鳌鱼背、一线天,穿百步云梯,取道莲花峰。这是一段比较艰难的路程,本也可以绕过直插玉屏楼。只是虽说莲花峰仅比光明顶高四米,却仍是黄山第一高峰。来了名山,不登最高峰,岂不是遗憾。于是忍着身体的疲倦,直上莲花峰顶。
人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从莲花峰顶走到玉屏楼,简直就是手足并用爬下来的,个中辛苦,唯有自知。
当我们爬到莲花峰半腰时,回头一看,妈呀, 实难相信,我是从这么险峻的地方爬下来的。
黄山随处可见轿夫和挑夫,100多斤的物品肩挑背磨,跨越万级台阶,流淌多少汗水,只为游客送去生活必需品。每天上下几趟,劳累程度可想而知。轿夫,都是本地忠厚本分的山民,穿梭于各个景点之间,帮助那些上了年纪或体力欠缺的游客实现了游览黄山的愿望。空手的我,拄着登山杖爬坡上坎也觉气喘吁吁,挑夫、轿夫朋友却负重前行,由衷地敬佩他们,劳动最光荣,为他们点赞。
黄山的松树和其它的松树就是不一样,别有韵味。行走在黄山中,看到松树遍布峰壑,破石而生,错根盘结于危岩峭壁之上,或雄壮挺拔,或婀娜多姿,显示着其顽强的生命力。
玉屏楼的迎客松,是黄山奇松之首,挺立于玉屏峰前狮石旁、文殊洞之上。破石而生,寿逾千年,姿态苍劲,枝叶平展如盖,有侧枝横空斜出,似展臂迎客。它是中华民族热情友好的象征。下午两点的迎客松,周边依然人山人海。迎客松依石而立、破石而生,十几米的粗壮枝干牢牢扎根于岩石中,张开热情的双臂笑迎八方来客。背后一块巨大的岩石上,镌刻着古往今来众多名人的题字,毛主席的“江山如此多娇”、朱德委员长的“风景如画”等等。好不容易挤进人群,排队拍照留念后,才依依不舍地和迎客松道别,从玉屏索道下山。我们在此照过相后,拾阶下山,此时才感到身心俱疲。
回首黄山,上山不易,下山亦难。悬崖峭壁的险处,手脚并用汗涔涔的一步步爬上去;不禁感叹历代开山劈路的不易。待到下山时,一点不比上山容易,两股战战的大有人在,此等山路绝对专治各种不服。这也好比人生的不同阶段,当你满腹冤屈的抱怨时事艰难时,却不知下一段路程,要比这还难上十分;可当我们咬紧牙关挺过去,再回头看,便总有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释然。
顺境、逆境,都没那么容易的。
人,总要有奋力一搏的勇气和坚韧。再大的困难,只要人还在,总能挺过去、战胜它。
作者:刘雄,笔名拂晓、刘家湾。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词家协会、中国武术协会、中国教育电视协会、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民进新化工委委员、新化县政协常委,中国教育电视协会理事。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少年陈天华》《腊梅花》、散文集《风飘的岁月》《拂晓》《永不消逝的记忆》、诗歌集《梅山雁语》、理论文集《过来人语》《资江夜语》《写作文不求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