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社德: 铮铮硬骨绽花开
图为袁社德(右)接受记者采访。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每当我唱起《绒花》这首歌时,就想起最近采访的一个历尽苦难情不改、铮铮硬骨绽花开的退伍老兵,他就是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荣立二等战功的袁社德。
弃教从军,奔赴南宁守仓库
1954年6月,袁社德出生在新化县田坪镇日升村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爱好读书,学习成绩优秀。1973年,他高中毕业后被区文教办安排到和兴小学,担任代课教师。1974年12月,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参军,经过严格的体检和政审,被批准入伍。穿上军装后,他和同一批战友从新化坐火车奔赴广西军区教导大队。新兵训练3个月后,他被分配到军区后勤部军械仓库,执行守备任务。1978年12月,他因政治思想过硬、工作成绩突出,被批准入党,从此他时刻以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怕苦和累,重活抢着干,后被提升为仓库班长。
押运弹药,参战荣立二等功
1979年2月17日,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云南边防部队对侵犯中国领土的越南军队进行自卫还击作战。袁社德所在的军械仓库任务繁重,他和战友们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虽然他身高只有1.6米,体重不足45公斤,为了抢时间、赶速度,102公斤的弹药箱,他一个人扛起就走。由于过度劳累,他三次吐血,身上贴着6块膏药,依然坚持战斗,还先后4次奉命押运弹药送往前线,最多的一次押运14车弹药,保障了前线作战的需要。战后,他被广西军区荣记二等功,并颁发了立功授奖证书。
1981年3月,经广西军区后勤部批准,袁社德转为志愿兵。1985年11月10日,在运送军用物资时,他不慎从汽车上跌下来,后脑部位跌破一个3x2厘米的伤口,当时不省人事,幸亏同行的战友及时发现,赶紧将他送往广西军区303医院住院治疗。一周后出院,从此留下脑震荡的后遗症,但他热爱军营,带病坚持工作,先后担任司务长和军区农场会计,保障军营后勤供应。1987年12月,他被广西军区后勤部树为优秀志愿兵标兵。
转业回乡,下岗后自谋生计
1990年3月1日,袁社德惜别16年的军营,转业回到地方,被安排在新化县粮食局南源粮站工作,先后担任人事秘书、粮站党支部组织委员、工会副主席、党支部副书记等职。他不管在办公室还是负责桑梓粮点,总是干一行爱一行,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多次被评为全县粮食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等。
2004年,国有粮食企业全面实行改制,袁社德和同在粮站工作的妻子双双下岗失业,大儿子从军8年退役后,也没有工作,加之他本人患有双肾结石,家庭没有经济来源,生活顿时陷入困境。按照当时企业改制政策,以前荣立二等功的退役军人不在下岗之列,应妥善安排工作。在困难和逆境中,他依然保持乐观和坚韧的人生态度,利用粮站大院内空闲土地种植蔬菜,还先后到城管局、档案局、财政局等9个单位做临时工,赚点收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从未向组织伸手要待遇、求照顾,用自己的铮铮硬骨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不改本色,热心公益不言苦
2014年6月,袁社德办理退休手续后,虽然有了退休养老金,但他一直没有闲着,始终保持军人本色,热心公益事业。他的户口在上渡街道望城社区,家住在上梅街道立新桥社区,他就成为了两个街道组织的“上梅红”“上渡行”的志愿者,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文明劝导、爱心护学、防溺水、反电诈等活动,为社区环境卫生整治、消防安全宣传默默无闻地工作。尽管他年过七旬,却从不言苦,连续四年被评为望城社区优秀党员、立新桥社区优秀“上梅红”志愿者。
上渡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陈站长对记者说:“老袁是上渡街道唯一一位荣立二等战功的退役军人,工作默默无闻,服从组织安排,即使下岗后,依然不改军人本色,宁可做临时工,既没有居功自傲,也没有向组织伸手要钱,还参加公益活动,值得我们学习和敬重。”
娄底日报全媒体记者 贺朝新 通讯员 陈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