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Xiao xiang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潇湘纪事

凝眸处苔花朵朵,仰望时星光熠熠 ——邬亮的廿三年教育路

作者:龚君仪 发布时间:2025-06-29 19:47:40 原出处:魅力潇湘网 阅读:
魅力潇湘网

  俯身时,他是泥土的一部分

  凝眸处,苔花因看见而绽放

  仰望际,他成为托举的梯子

  让微小的生命

  也能触摸星光

  ——致敬像邬亮一样的师者

  2025年初夏,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教室里,坐满了即将走上讲台的师范生。讲台上,一位穿着半旧衬衫的老师正和他们说话。他叫邬亮,现在是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春华学校的德育副校长。声音不高,话语朴素:

  “教育啊,说到底就是陪伴。老师带着学生,学生也带着老师,咱们一起往前走,互相取暖。”

  这句话,他从19岁那年站上春元中学(原娄底一所农村中学)的讲台起,用了整整二十三年的光阴,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亲身验证着。

扎根春元:粉笔灰里的“笨功夫”

  时间回到2010年。娄底市首届语文教师五项全能大赛,年轻的邬亮捧回了一等奖。台下,他悄悄把手藏起来——关节上磨破的皮,还渗着血丝。为了练好板书,一个月里,他写秃了整整二十盒粉笔。

  “农村孩子学语文,老师能字正腔圆地带着读课文,比啥都顶用。”他后来这么回忆。

  在春元中学的那些年,邬亮下了很多“笨功夫”:拿个小镜子对着练眼神,举着老式录音笔一遍遍听自己发音的毛病,连晚上给女儿讲故事,也成了他琢磨语气、节奏的练习场。

  这份死磕的劲儿,成了他后来拥抱新东西的底气。谁能想到呢?当年在春元土教室里磨破手指写板书的青年,十几年后,会在春华学校明亮的智慧教室里,给年轻老师们演示怎么用AI辅助朗读训练。大家听得入了神。

  他的钻研,从来不是空谈。为了写一篇关于农村课堂的文章,他真能在教室后排坐足两个月,就那么看着,记着那些留守孩子的眼神、反应。他带着学生走出校门,去田埂地头,去工厂社区,让孩子们用脚步和眼睛去感受时代。他甚至能把娄底本地传唱的童谣,巧妙地编进道德与法治的考试题里,让试卷也带上家乡泥土的温热气息。

  “好的教育点子,”他常说,“得像种子一样,从土里自己长出来,才有活气儿。”这些踏实的脚印,一步一步,最终汇聚成他主持的省级课题《数智赋能湖湘文化融合“三阶闪光教育”》。

看见角落:德育的“温度”藏在细节里

  在春华学校副校长办公室的抽屉深处,压着几本旧得卷了边的本子。那是邬亮在春元当班主任时写的班级日志。其中一页,字迹潦草却透着关切:

  “小霞这孩子,又在书包里藏包子油条了……今天去她家才晓得,她是想省下来,留给独自在家的奶奶。”

  知道了原因,邬亮没有说教。第二天,教室后面的角落,悄悄多了一个小篮子,里面放着干净的点心,旁边贴着一张小小的纸条:“饿了,请自取”。后来,他又琢磨出“祖孙共读”活动,鼓励孩子们把学校学到的故事、知识,带回家念给爷爷奶奶听。

  “教育,不是高高在上去救谁,”他说,“得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听进他们的心坎里。”这是他做德育最朴素的“笨办法”:

  涟水河边:他带着“河小青”环保队的学生,顶着太阳徒步十几里地,一个个标记河边的排污口,仔细记下水质的变化。回来,还带着学生写报告,把书本上的环保知识,真真切切地搬到孩子们的家门口。

  宪法宣传周:他张罗“模拟法庭”,办“身边的法律故事会”。那些生硬的法条,在同学们讲的家常小事里,一下子活了,有了温度。

  寒暑假家访:他的电动车,专往最不好走的地方钻——留守儿童冷清的小院,工厂宿舍区里父母还在流水线上忙碌的家……他看的,不光是孩子,还有他们生活的样子。家访回来,一份份特别的“云端成长档案”就悄悄建起来了,记录着孩子一点一滴的变化,哪里需要搭把手。

  这些“笨办法”,扎扎实实落了地:学生们犯错误少了,家长们脸上的笑容和信任,实实在在多了。他带的德育团队,也把这“真实、扎实、翔实”的理儿,传了下去。

点亮灯火:照亮后来人的路

  从春元中学的讲台,到春华学校的副校长,邬亮太清楚乡村教育的不易,也太明白年轻老师需要有人拉一把。他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那光,不仅是为自己备课、研究,更多时候,是为给年轻老师们答疑解惑。

  课题的“主心骨”:主持省级课题,他绝不搞“纸上谈兵”。带着团队老师一头扎进课堂,用最“土”也最实在的办法——观察学生在VR课上的眼神、动作、投入程度,一个字一个字地记下来,攒了几万字的笔记。他说:“课题这东西,得在教室里长出来,才算数。”

  青年教师的“靠山”:物理老师陈康红想摸索“花钱少、好操作、效果好的农村初中物理数智化教学”,邬亮全力支持;地理老师杨俊梅琢磨着用AI来讲家乡的山水人情,他帮着出主意、想办法。他把在春元摸爬滚打的经验,在春华实践中的思考,毫无保留地掏给这些年轻同行,点燃他们心头教研的那团火。从语文起步的“数智赋能”想法,在他的推动下,像藤蔓一样,慢慢延伸到了物理、地理这些学科。

  他的荣誉,没有一样是虚的。2012年那张“三等功”的奖状旁,还贴着他自己写的便签:“中考,加油!”到了2025年,他又被评为“示范教学标兵”。他把竞赛失利的错题本,变成了教学的“CT机”,上面写着醒目的反思:“缺的不是知识,是读懂学生心的力气。”他在班里搞“情感银行”,孩子们每一次小小的进步、善意的举动,都存进“账户”,毕业时,能换一堂他精心准备的“私房课”——这份朴素的用心,被很多学校学了去。他把工作中遇到的坎,像当年竞赛暴露的不足,一步步变成了提升教师素养的课题研究。

  他用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路告诉年轻的老师们:成长,没有近道。把根扎进泥土里,时间,会给你最好的答案。

廿三载回望:根扎泥土,心向星光

  夜色沉了,春华学校的教学楼渐渐暗下来。唯有副校长办公室的那扇窗,还透出温暖的光。窗台上,那盆普通的绿萝,藤蔓悄悄爬过一摞又一摞堆得高高的教案。叶片上凝结的水珠,在灯光下安静地闪着微光。

  这景象,就像邬亮老师这二十三年的教育路:所有向上生长的枝蔓,都来自向下扎得深深的根须;每一次叶片上露珠的微光,都映照着根在泥土里无声的、长久的蓄力。

  二十三年过去,他依然守着那份第一次站上讲台时的虔诚,把每一个走进校门的孩子,都当作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宝;把每一次小小的收获,都当作下一次耕耘的崭新起点。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位从农村泥土里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德育副校长,心里最笃定的,还是那个最朴素的道理:

  好的教育,是俯下身去,用一颗敬畏的心,听见泥土深处,那颗种子努力向上、破土而出的声音。

  那声音,微小却蕴含着生命最磅礴的力量。

魅力潇湘网
责任编辑:卿跃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