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唐代卢纶此塞下曲诗刻画的李广的形象深入人心。在传说的骑射英雄中,李广的英雄气概和悲剧色彩留下了重墨的一笔。射日的后羿离我们太远,而李广的经历则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其后水浒中又有小李广花荣,引起我们的关注。
英勇的李广为何难封?可谓众说纷纭。考诸资料,大家的说法,计有性格缺陷、用人政策和封赏制度的限制等,然这些解释都显得还不够说服力。因只要军功够了,李广大概率还是会封侯的。
个人独秀终究比不上团队的战力。孟子曾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李广的性格和思维,确实对他的事业是不利的。他性格冲动、自负且鲁莽,过于执著于个人英雄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军事才能的发挥。他领兵作战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注意谋略,这导致他在大规模作战中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至于戏曲小说中常见的斗将,看来很精彩,实则不可能是战场的常态。
关于斗将,当为周代遗习,后来军事制度和战争方式的变革,已经很少出现了。除了在某些戏文中喜欢斗将,实际战事中很少用这种方式决胜负了,故“将在谋不在勇”。从长平之战始,很多旷日持久的战争都演变成了统帅的谋划加上实战中数十万人的激烈对抗,现场阵亡的人和随后坑杀的降兵非常之多,可以称为“绞肉机”。
此外,随着战争方式的变革,李广的战争思维已经落伍,战法落后,这才是他不能成功的主因。
据李硕《南北战争三百年》一书考证:李广的悲剧主因在于战斗方式的演进。卫青及其后面的霍去病及时创新,研究出了新的战法——骑兵冲击战法。而李广作为老将,思维僵化了,仍抱残守缺,骑兵仍只作为侦察和远程骑射之用。很多人包括李广自己都埋怨汉武帝任人唯亲,实际上汉武帝看人还是有眼光的。因马背上的民族更加熟悉北地的地理和生活,更适合骑射。
前129年,汉武帝第一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时,包括卫青在内的四路大军共四万多人损失近半,说明传统的骑兵战术难以对抗匈奴。其后,卫青摸索出了一套新的战法:不与匈奴人较量远距离骑射,而是把中原步兵习惯的正面冲锋战术移植到马上,用肉搏战抵销掉匈奴的骑射优势。
当然,匈奴人也会设法避免近战,汉军将帅应把握好地形和战机,使得匈奴人不得不陷入近战。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战争骑兵打步兵,那就是摧枯拉朽,步兵完全不堪一击。
实际上,这种局面的涌现,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最初,骑兵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步兵通过方阵和兵器是有可能阻挡骑兵的。除了西方有名的马其顿方阵,中国也有各种战法。古代以步兵胜骑兵的战役包括以下几个著名战例:李牧对匈奴之战、界桥之战、刘裕的却月阵等。
以步制骑的典范当推战国的李牧。通过守城,坚壁清野的战略部署,使得匈奴骑兵陷入“无用武之地”的境地,多次无功而返。
赵军经过几年的养精蓄锐,战斗力大幅提升,士兵求战的愿望和呼声日益高涨。而匈奴却以为赵军不堪一击,连出战的勇气都没有,越发轻敌。在深思熟虑之后,李牧认为歼灭匈奴的时机已经成熟,随即开始进行战前准备。赵悼襄王元年,李牧开始进行战斗编组,旨在组建一支作战军团,他精选了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三千名骑兵以及五万步兵,再加上十万弓弩兵,最终组成了近二十万的作战大军,随时准备出战。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牧下令牧人到城寨外的山野放牧。通过用牛羊诱敌和随后赵军佯败,匈奴没费多大力气,便获得了大量的牛羊。尝到了甜头的匈奴瞬间被冲昏了头脑,紧接着,单于自率领十万骑兵,向赵国边境发动强烈攻势,企图一举歼灭赵国守军狠狠地捞一笔。见匈奴来袭,李牧沉着应战,命车阵从正面迎战,利用战车阻挠匈奴骑兵前进,同时命弓弩兵不断射箭牵制骑兵,而骑兵和步兵则在侧后方机动作战,随时准备出击。
结果,在赵军的顽强抵抗下,匈奴骑兵接连受挫,李牧随即下令两翼的精锐部队加入战斗,发动钳形攻势,将匈奴军团团包围。经过激烈战斗,十万匈奴骑兵几乎全军覆没,单于仓皇突围,侥幸逃脱。
李牧乘胜追击,灭褴国(今河北蔚县北),破东胡(今内蒙古东部),声名大振。至此,这场战役以赵军大胜、匈奴惨败告终,此后多年间,匈奴再也不敢进犯赵国。
界桥之战:在东汉末年,公孙瓒以三万步兵排列成方阵,分骑兵布置在方阵左右。袁绍则令麹义率八百精兵为先锋,以强弩为掩护。公孙瓒轻视袁绍兵力,直接带着骑兵冲杀,结果被麹义利用地形和弩的火力优势击败。
据说刘裕北伐收关中时,就曾用却月阵大败北魏的骑兵,大概也是借鉴了李牧的战法。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记载,刘裕发明了“却月阵”,通过将4000辆战车在黄河边布置成半月形,加之水军的配合,以2000左右的精锐步兵大破北魏3万左右的精锐骑兵。
当然,这些精彩的战例的涌现,是离不开地形和兵种配合及战术创新的,要求统帅有很强的指挥能力。大多数时候,以步兵和车兵为主的中原王朝军队是敌不过西北方草原上的骑兵的。
对方采用“来无影去无踪”的机动战术,加之有能吃苦耐劳随地补给的优势,中原军队对此只能望草原兴叹,在多数时候只能用长城和坚城来防御。
后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各国效仿组建骑兵,补齐了这一短板,使得中原与少数民族的战术基本一致了。
其后,随着兵器的研发,涌现了马铠和可大规模用于实战的刀剑等,尤其是十六国时期马镫的出现,使得战斗形态发生了重大的演进,并让中原政权在角逐中取得了优势。
作者 田燕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