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 Xiao xiang

当前位置: 首页 > 湖湘文化 > 物质文化与自然科学

农村“九大匠人”正在消失

作者: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22-10-22 08:55:20 原出处:魅力潇湘网 阅读:
魅力潇湘网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有木匠、石匠、铁匠、砖瓦窑匠、泥水匠、焗锅匠、白铁匠、篾匠、牲畜煽匠等手艺“九大匠人”。古语有“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可见手艺人在农村特别吃香。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诸多农村吃香的手艺绝活“匠人”已经被机械化生产或其他方式产品替代,农村“九大匠人”这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亡。

农村木匠

  说到木匠,都会想到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具有悠久的历史。那可曾是农村的热门手艺,备受人们尊敬。木匠可以打制桌椅板凳门窗,制作木水桶、木盆、农具,砍制房屋的梁架,以及制作儿童玩具,都出自于木匠的巧手,“七十二行,巧属木匠”,民间称木匠为“匠人之首”。木匠之手诞生的每一件成品,都代表着各自技艺的高低程度,真正技术含量高的木匠,是需要苦学长时间才能达到的。如今,木材产品被塑料、钢铁、水泥等产品取代,逐渐淘汰掉了纯手工,实现机器批量生产成品,如今再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沉下心来学习木匠手艺了。笔者村里有200多名木工手艺人,那个年代哥哥非常羡慕,可是人家讲究家族传承,不传外人。现在200多人仅有两名70多岁的老头在干木工活,别的都转行了,锛凿斧锯只能在不为人注意角落里哀叹了。

农村石匠

  石器坚固耐用,而且很少需要修补。几十年前的村子里,到处都能见到各种石器,碾子、石磨、牲口槽、石磙子、猪槽子、条石等,这些都是石匠的作品。建造房屋、桥梁、堤坝等都需要石匠,石匠是不可少的一个行业。最古老的石器作品当属河北的赵州桥,是隋朝著名石匠大师李春设计建造。石匠的技术含量要求也是很高的,优秀的石匠需要有一定文化与艺术天分。石匠修桥往往需要在桥体石材上凿刻图案,比如石狮子,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与艺术天分,根本无法完成。

  现代工业的发展,石器被其他现代工具取代,石匠的生意只局限于石雕一类了。石雕石刻的市场产品,其加工手段被电力机械化工具替代,甚至有的已经实现数控机床雕刻,众多石器产品被机器批量生产,手工石匠们屈指可数了,手工石匠也没有了用武之地。

农村铁匠

  中国在十三世纪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的生产国和消费国,直到十七世纪仍保持领先地位。铁匠也是一门古老的职业,也是一个累人的职业,它以铁为原料,靠铁锤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铁匠煅烧铁坯的火炉用的是能够打铁的铁炭,铁匠用来打铁的工具有小铁锤、大铁锤、铁夹、铁砧子等。过去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用到的锄头、铁锹、铁镐、铁犁、锁链、铁钉、马掌以及刀、铲、叉、铁勺、炒锅等等,这些物件都是铁匠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

  现代社会,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即使有些农具还在使用,也是机器锻压制作了,手工效率太低,不再手工捶打。日常生活用品,纯手工效率低下挣不到钱,所以过去年代许许多多的生活物件,都已经机械化批量生产了,而且物美价廉。铁匠这个职业,已经成为了正在远去的老手艺。

农村砖瓦窑匠

  过去的民宅,多是土木砖瓦房,烧砖制瓦的土窑村村都有。瓦匠是用粘泥削成薄片围在木制的圆桶模子上制成泥巴瓦,干燥后放窑洞里烧制成瓦片。做砖是将踩好的泥,用月牙手铲割成团,滚上沙土,用力砸进砖斗子,割去多余的泥,扣在铺好沙土的干平地上,制成砖坯晾干,再装窑烧制。烧窑是将晾干的砖胚和瓦胚一层层装进窑内进行烧制。烧窑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技术性很强,装窑和烧窑都得是专业师傅亲自指挥操作,装不好烧不好一切劳动就白费了,那叫“砸窑”。最后“闭火”和“渗水”是关键,决定砖瓦的色泽和质量。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建筑民房以及建筑业使用材料日益被钢筋、水泥、钢构、彩钢等替代,而且更美观、实用、坚固。实行碳达峰碳中和,环保要求取缔农村土窑。如今农村极少烧制砖瓦了,建房用砖大多用水泥砌块砖,屋顶也变成了水泥平顶。一些古建维护需要粘土砖瓦,砖瓦窑也只能在穷乡僻壤的偏僻所在了。农村的砖瓦窑匠正在成为昨日黄花。

农村泥瓦匠

  泥水匠,俗称瓦工,在农村很吃香,一般管他们叫师傅。过去农村春闲时节建房的比较多,春天解冻了,打的地基稳固,春闲容易找人帮工,所以这个时节泥水匠生意比较旺盛。几十年前在乡村盖土坯房、砖瓦房,不会像今天这样去请什么技术人员进行设计,也没有什么建筑队伍,更没有某某建筑公司,也就是找上村里的五六名泥水匠,如果村小没有,顶多是十里八村临时凑到一起的泥水匠,让木匠砍制好房屋的梁架,再外加十几个年轻力壮的帮工,三五天或一周时间就上梁架,上梁架几声鞭炮一响,上苇簙抹泥盖瓦片完成。泥水匠讲究的是把泥和得越均匀越好,缝抹得越平越光越好,垒出的墙四棱见线,房屋整体檐脊和谐,大气美观。

  秦砖汉瓦的时代,泥水匠们的勤劳智慧为建筑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璀璨的建筑文化和一大批古建筑遗产。中国第一代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察了诸多古建筑,写出了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这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建筑业日益被钢筋、水泥、钢构所代替,泥水匠也在转型升级,成长为新一代建筑业技工。

农村焗锅匠

  过去物质条件匮乏,缸、锅、铁具、农具、锅碗瓢盆等生产生活用具破损,没多余的钱买新的,丢掉就没东西用了,人们也舍不得丢掉,就花少量的钱,请走街串巷的焗锅匠进行修补后继续使用。那时候补锅匠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吆喝着“焗锅、焗碗、焗大缸”,这在四五十年前的农村是个火热的行业。“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就连瓷碗和各种瓷器都能修补,焗锅匠修补过的东西,不仅可以继续使用,而且还比以前更加结实耐用。

  如今,经济大发展,物质条件足够充足,买新的用品不在话下,早已习惯了用坏的东西就扔掉,重新买新物件的生活方式。“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念旧与不舍得的情怀早已成为过去,焗锅匠没了市场。但是,一些古老文物还是需要修补,那就不是简单的焗锅匠了,那叫文物修复专家。

白铁匠

  白铁匠,是用薄铁皮制作成各种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薄铁皮厚度在1毫米以下,表面镀锌,不易生锈,因此这种镀锌铁皮俗称白铁,制作器具的工匠就叫白铁匠。白铁匠靠手工剪、切、敲、锤等工序,将薄铁皮制成簸箕、桶、漏斗、水壶、烟筒、钱箱、油抽子等。一般白铁匠都开有店铺或相对固定的摊点,工作需要心灵手巧、精心细致,一剪下去,要准确无误,切多了浪费材料,裁少了就成为了废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日常生活的器具不断迅速地更新换代,被塑料制品和机械化金属生活产品取代,很少有人再使用手工白铁打制的生活用品了,白铁生意逐渐萎缩。但人们对白铁匠为社会作出的贡献,精益求精的手艺,以及那种尽心尽力的服务态度,永远是不能忘怀的。白铁加工手艺,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记忆。

农村篾匠

  篾匠是中国比较古老的职业之一。我们以前生活中用的竹篮子、背篓、筛子、簸箕、箩筐、炕席等都是手艺人篾匠编织而成。著名都江堰的分水鱼嘴,就是秦蜀守李冰利用大竹笼装石块沉水建造成功的。篾匠心灵手巧,徒手编织,从大自然取材编制出好看又耐用的产品。山区取材竹子,平原则用芦苇,还可以用高粱秫秸、麦秆、各种树条、有韧性的草等等。篾匠要有足够的耐性与耐力,每一件成品都体现出手艺人的技艺高低程度。现在生活中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盛行,替代了这些编织老物件,而且编制一件物品的成本高,卖不出篾匠付出的劳动价值,根本没有竞争力。纵然倡导绿色环保,还是没有人愿意去使用竹制品、藤条制品、草制品,如今已经越来越少有人从事这种编织行业了。

农村牲畜骟匠

  以前,牲畜养殖业中有一个行当,名声不太好听,但却很赚钱,那就是煽匠。几十年前的村子里,时常见到骑着自行车,车把上带着红布条的人,就是干这行当的煽匠。从前,村子里几乎每家每户都会饲养家禽家畜,为了让它们长得更快更大,并且多长些肉,都会在家禽家畜小的时候对其进行阉割。他们以最原始的方式对牲畜进行阉割,不熟练的人轻则无从下手,重则还会误伤牲畜,甚至造成牲畜死去,涉及牛马等大牲畜还会造成纠纷,所以煽匠的技术专业性极强。

  时下农村养牲畜的家越来越少了,大都以小规模养殖场、大型养殖场模式来进行饲养,实行专业的兽医看护,对于阉割,如今更倾向于科学且安全的药物阉割法,效率高,还方便集中处理。

  曾经的农村老手艺还有很多,原来北方盛行的制作御寒衣物的皮匠,加工棉被棉衣的缝匠,翻新发硬棉絮的弹棉花匠,以糯米为原材料手工捏造各种人物的捏面人匠,用棉纱织的粗布进行染色的染匠,用高粱杆、浆糊、彩纸、画笔扎制灯笼的等等,都很少见了。

  “匠人”手艺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的智慧结晶,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需要传承。手艺已经演变成为了艺术,只是手艺人老了,如果失传就永远找不回来了,需要新时代当代人引领手艺成为一种艺术。这就需要把“匠人”手艺的生产流程进行总结,留存文字和视频资料,大力发展一定的传承人,把它传承下去,切不可像诸葛亮“木牛流马”、人文始祖黄帝“指南车”那样把宝贵的文化遗产彻底失传。◆作者不详

魅力潇湘网
责任编辑:刘菲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