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少不读红楼
柔和的灯光打在厚重的书上,幽幽地晕着一个个墨字,我坐于书前,细细思索着书中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作为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以每位纯真稚嫩红楼女儿为背景写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最后以食尽鸟投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为结局结束了整个朱楼之梦。读过这本书,于其他人的感触,也许没有那么多,但对于宝黛钗每个人的性情,我的感触是颇深的。
首先是神瑛侍者贾宝玉。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不爱读书的富贵闲人,由于父亲贾政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子承父业,所以宝玉又由不爱读书变成了愤恨功名。这一点他与林黛玉相同,这也是他们互为知己的原因。《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宝玉曾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他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读到这一段,很多人认为宝玉很好色,是不是呢?但我看来不是。宝玉喜爱的其实是纯真与美好,那种见到美好就拼命想去维护保护的多情。这种性情让他再见到在封建礼教下更加纯真、美好的女儿们,他便会情不自禁的去亲近、爱护她们,但不必占有。
其次就是这位绛珠仙草林黛玉了,看《红楼梦》很多人可能都认为黛玉是个冷美人,不好相处,说话也难听。对于这种看法,我的意见是对一半错一半。对的一半是因为黛玉的确说话很真,又是个心思细敏的女孩。再加上她恃才傲物且聪明外露,自然说话有时便掐中要害,杀伤力大。与薛宝钗不同,她一颗玲珑芳心全都在贾宝玉身上,而宝玉又恰恰爱和女孩子们玩耍,只要玩过头了她不免就要为此醋意大发,伤心生气。这时她就变得极难相处,见一怼一,见二怼二。那错的一半儿在哪儿呢?我认为黛玉其实不是一个冷美人,她是有情感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黛玉葬花。就是在那一回,黛玉作了整部书中除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之外第二有名的《葬花吟》。整篇《葬花吟》若粗略一读,可能会认为黛玉不过感伤花瓣的凋零。但若细细品味,就不是那个感觉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愿你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必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我想这也不只是对花瓣的惋惜了吧?换个角度来看,将花瓣看作青春,那这爱惜的还是花瓣吗?分明就是那易逝的青春。这青春既是大观园女儿们的青春,也同样是她自己的青春。而“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基调虽然很悲情,但是悲得有硬度,颇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守。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林黛玉并不是一个冷美人,她也是有情感且是浓浓情感的人。
最后是这位薛宝钗。薛宝钗是一个善解人意、做事果断细心的好姑娘。若说林黛玉和薛宝钗分别代表两个极端,那么黛玉代表的是道家,宝钗代表的就是儒家。黛玉代表的是真性情,宝钗就代表极完美。黛玉代表刚烈,宝钗就代表柔顺。《红楼梦》的十八回元妃省亲中,有一个细节。就是贾元春观大观园时,让众姊妹写一首诗给她看。宝玉受到特殊待遇,要比众姊妹多写几首。其中一首中有“绿玉香犹卷”一句。这中的“绿玉”这个词实是元春不喜欢的词,宝钗知道,就趁大家都不曾关注,悄悄让宝玉给改了。注意:她这是悄悄的。过了一会儿黛玉过来,看见宝玉还未写完。便直接让宝玉去誊抄写好的几首,自己帮宝玉写。写好后她便搓成个团子,直接掷给宝玉。注意:她并没有关注旁人的意见。从这个细节就可以隐约看出宝钗在做事方面严谨度确实是要高过黛玉一些的。毕竟薛宝钗可是《红楼梦》中典型的大家闺秀、女君子。但在性情方面,除宝玉挨打的那次,我却很少能看得见宝钗的真心流露。比如《红楼梦》第三十二回金钏之死,她好像只是安抚了王夫人的心情,解决了金钏的后事问题。但对这丫头的死好像漠不过心。至于评价,只说了一句:真是奇了。所以她给人的感觉便是能干、利索。只解决问题,不投入情感。是个真正的冷美人。
但说到底,《红楼梦》终究是悲剧性的,无论是能干的薛宝钗还是真性情的林黛玉,她们最终都免不了判词里“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命运。直到最终,各自香消玉殒,宝玉也悬崖撒手,一去不返。贾家也从此陷落,树倒猢狲散。
这便是《红楼梦》最终的大悲剧吧。悲则悲矣,但那些美丽鲜活的艺术形象已是我精神世界的闺蜜了,常读常新,愈读愈亲。
© 初2116班 伍子宁 指导老师 邬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