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问禅:心中方知我是谁
到杭州不知有多少次,但去灵隐寺还是很少。这次友人对我说:到了杭州,还是去灵隐寺走走,扪心自问一下。受母亲的影响,我从小就成了一个信佛之人。因而对灵隐寺,欣然接受了朋友的建议!
天气多云,微凉,忽然飘落几滴雨。有人说:“游西湖,晴天不如雾天,雾天不如雨天,雨天不如雪天。”但是游灵隐寺,不知啥天气好,担心浪漫的江南细雨,湿润了拍照的光线。
灵隐寺确实深得“隐”之意趣。它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山麓,处在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两峰对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整座雄伟庙宇就深隐在群峰、密林、清泉的浓绿之中。
走近灵隐寺山门,回眸看见赭红色墙的照壁上,写着“咫尺西天”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从山门到灵隐寺,要走一小段路。沿途经过合涧桥、春淙亭、壑雷亭和冷泉亭。漫步于飞来峰,真的被陶醉。怪石奇异,犹如百兽栖息于此。如矫龙、奔象、卧虎、惊猿,仿佛走进一座石质动物园。古藤绕树,盘根错节;岩骨刚劲,峰筋突兀。让我欢喜的是大肚弥勒,稍远就见笑脸相迎,他是整个飞来峰造像中最大的一龛,他慈眉善目,安然坦坐,一手按布袋,一手拿念珠。他“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大肚弥勒为什么如此开心?因为“眼前都是有缘人,相亲相爱,怎么不叫他满心欢喜?”要知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趟不过的河,人生烦事当一笑了之。
走进灵隐寺,立即会让人感觉到远离凡间红尘的一种氛围,探古寻幽最佳的去处非灵隐寺莫属了。
灵隐寺内香火在闪烁,游人熙熙攘攘,在这些人里面,许多人是抱着一颗虔诚之心,乞求神灵保佑来到这里的,他们满怀着希望而来,带着美好希翼而回。
里面有多少人是一般百姓?有多少人是达官贵人、百万富翁?有多少人纯粹是游玩而来的?又有多少人是来探幽问禅的?不知。
从古至今多少年,灵隐寺内香火不断,这袅袅烟火徜徉在古与今的交界处,游离在晃动不断的光与影的边缘。这喧嚣与清幽风景里的人们,在神灵面前真实的充实着自己,同时也在感染着别人。
佛说,世间万相,众生平等。无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市井平民,在佛的眼中,皆为凡尘中的俗子,所经历的都是悲欢离合,生老病死。
望着已是千年被烟雾缭绕的古刹,踩着前人的深浅脚印,穿过山林迂回的古道,临着风中飘摇的经幡,听着悠扬悦耳的梵音,在高大的佛像面前,来寻觅被千年烟雨熏陶的古寺背影,想寻找心灵的归宿,去解释生命的真意。
既然是悟禅而来,既然是问禅进寺,就全在一个“问”字上了。当年白居易踏入灵隐寺也是问禅而来的,有诗为证:“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复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梵音点点,散发着天籁一般的声曲。身临佛家圣地,心已变得从容宁静,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坐上了车,阵阵梵音仍然袅袅缭绕于耳畔。走了不远,我看到了高楼大厦,看到了车水马龙,看到了人流如潮。拜别灵隐寺,不带走风景不带走香火,带走的是永远回旋在心中的声声钟鸣。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忍入眠。我想起了这么多年来所读到的一些前人的教诲。
一位哲人曾说过:我们每个人都不容易,能活下来的都是强者。真正的强者是夜深人静时把破碎的心掏出来缝缝补补。当一觉醒来时,又迎着日出,信心百倍地走向生活。
到灵隐寺,我原想遇到佛,问问佛,却不料遇见了自己。
作者简介:刘雄,笔名拂晓、刘家湾。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词家协会、中国武术协会、中国教育电视协会、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民进新化工委委员、新化县政协委员、中国教育电视协会理事。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少年陈天华》《腊梅花》、散文集《风飘的岁月》《拂晓》《永不消逝的记忆》、诗歌集《梅山雁语》、理论文集《过来人语》《资江夜语》《写作文不求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