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 Xiao xiang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文化特写

苗田篾匠“斩句”

作者:谢集中 谢贵欢 谢昕华 谢道华 发布时间:2023-07-31 14:47:38 原出处:魅力潇湘网 阅读:
魅力潇湘网

  苗田村,地处冷水江市西南部,隶属禾青镇(原潘桥乡)。它与周边邻近的税塘、长冲、洪云、石山、铜钟、茂山等地相邻,是典型的丘陵地。全村地貌带呈“V”字形,地形最窄出不足百米。发源于硐上水库的小溪穿村而过,注入资江,村民沿溪而居。村子的前后都是茂密的竹林,青山绿水,风景宜人。苗田村主要由谢姓、蒋姓和肖姓组成。谢姓和肖姓在村的上游,这一段也叫“茅田冲里”。

  据传,东晋宰相谢安后裔、苗田始迁之祖——谢谷福(公元1381-1461年)在明初朱元璋血洗江西时,为躲避追杀,率家人逃至苗田,开天辟地,繁衍后代。当时的苗田山清水秀,满山除古树参天外,其余都是楠竹,与江西的“井冈山楠竹”惊人相似。谢谷福系祖传篾匠(编制箩筐的人),继续从事篾匠手艺。所织篾货除自用外,还销售给邻近村民。

  久而久之,篾匠逐渐增多,产能严重过剩。加上邻近村庄也相传了篾匠手艺,使苗田篾货滞销,断了生活来源。谢氏家族只好另辟蹊径,走出苗田,到周边县市及邵阳、怀化、益阳等农民家中,做上门篾货,编织箩筐赚取手工费。家中农活、抚养儿女、养猪喂鸡则由女人担当。有的篾匠年初外出,岁末才归;有的则在农闲时外出,农忙时回家帮助女人们干完重农活后再出去。

  当地人把外出做篾活叫做“出门”。篾匠“出门”赚钱虽三五成群,但到达某一村庄后,大多是分散单个上门入户干零活。单户单村篾活做完后,篾匠随时要换村换户主,流动性相当大,几乎时常要面对生地方新面孔。

  为有效保护自己,大约从清朝同治(1862年)年间开始,篾匠师傅们开始用本行业的“暗语”( 当地人叫斩句)进行内部交流。带徒弟传授技艺时,也使用“斩句”交流,以防止当地人偷学。苗田篾匠斩句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它纯口传、系统化、涵盖面广、保密性强。

  经过近两百年的流传完善,苗田篾匠斩句大体可分为物质名称、身体部位名称、称谓名称、数量词、动词、形容词等类别。比如:大米念做“擂丝”(音)、头部念做“龙头花”(音)、篾匠念做“千姓脑壳”(音)、二念做“北海”(音)、吃念做“嚼”(音)等。据不完全统计,苗田篾匠斩句常用的词语有500个左右,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这些词语很顺畅的交流。。比如:

  问:嗯嚼哩需山喃?嚼么咯会丝?(你吃了饭吗?吃什么菜?)

  答:嚼哩。长五还催,有毕仙、河丝,还嚼哩滴象。(吃了。老板还好,有肉、鱼,还喝了酒。)

  象这些语言,一般外人无法听懂,对篾匠在外做事、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也推动了篾匠这个行业在当地蓬勃发展。当时在苗田流传一句民谣:“坟山底下一口井(当地读“讲”),子子孙孙出篾匠。”说的就是当地篾匠师傅盛行的状况。

  苗田篾匠使用“斩句”交流,还发生过惊天动地的抗日英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1945年4月11日,日军第20军116师团109联队、47师团131联队和独立86旅共3000多人打入新化县洋溪区,烧、杀、抢、掠。当时苗田篾匠谢圣黄年仅15岁,血气方刚,正在当地做篾活。他痛恨日本鬼子在洋溪的残酷暴行,决心亲手宰杀几个,以解心头之恨。但一个人势单力薄,必须找个帮手。他见东家年轻力壮又讲义气,便悄悄征求他的意见,不料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择机行动。为了避免消息外泄尤其要防止被汉奸知道,同时也要保护好东家家人安全,于是就破例传授给东家急用的篾匠斩句。

  4月20日下午下雨,一队日军进入谢师傅所在院落,两人一组分头挨家挨户搜抢,东家一家人非常害怕。此时谢师傅与东家商量如何开始行动:

  东家:千杏脑壳,何里咯搞?(篾匠师傅,怎么做?)

  谢师傅:长五,莫慌,外面甩流淋嗯好踩,先把蚕嘎几、老二宝藏到罩更后的筒共堆里,然后嚼几口滴象壮蒙子。(老板,不要慌乱,外面下雨不好逃跑。先将小孩、老人藏到屋后面的箩筐堆里〈当时织了100多担箩筐堆在一起〉,然后喝几口酒壮胆。)

  东家做完后问:果子何里咯搞?(下一步怎么做?)

  谢师傅:嗯拿胎弯共,我拿胎王共,一边一个躲到大门背滴,点庆老官进寡大门门坎后,从几哩背滴一个垛淑一个。(你拿大柴刀,我拿大篾刀,一边一个躲到大门后面,等鬼子进了大门门坎后,从他们背后一个杀死一个。)

  当两个鬼子刚跨过门坎进到厅屋时,谢师傅与东家同时从大门后鱼跃而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两个鬼子砍死,并迅速将尸体拖至杂屋掩盖。一切做完后,就连东家的家人都不知道。

  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塑料制品及蛇皮袋(装化肥的袋子)的兴起,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箩筐的使用率一路衰退,现在几乎没有了用武之地。历经几百年的苗田篾匠手艺和斩句都将濒临失传。

  为了铭记苗田篾匠斩句这一特殊的地方语言文化,当地一部分热心人士正在抢救性整理,并希望能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和支持,让苗田篾匠斩句这朵中华语言文化小浪花,在历史的长河永久闪耀。

  作者 谢集中 谢贵欢 谢昕华 谢道华

魅力潇湘网
责任编辑:卿跃飞
上一篇:走进三联峒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