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仁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用心用情践行初心使命
2018年10月,湖南省民政厅在全国率先推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提升民政经办服务能力,打通民政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切实提升民政服务对象获得感和满意度。这就是乡镇社工站建设的初心。用社会工作的职业理念,专业方法和技巧,为特殊困难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提供有温度的服务,从而提升民政服务对象的幸福感,这就是乡镇社工站建设的使命。
汝城县仁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作为汝城县乡镇社工站服务项目的承接主体,在项目运营的过程中,始终秉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方针,坚守“助人自助,美人之美”的职业理念,用心用情践行社工站的初心和使命,做好做实民生可感项目,实现了购买主体放心、服务对象舒心的“双心”目标。
借助行政功能,做好“兜底”文章。近年来,汝城县仁和社工始终坚守主责主业,做实做细民政业务,26名驻站社工紧紧围绕社会救助、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城乡社区建设和其他民政领域四类服务,21个项目,定期对低保救助、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留守儿童等各类服务对象开展家境调查、入户探访、摸底排查,为做实民政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有效地缓解了乡镇民政力量不足和不稳的矛盾,切实做好了党和政府服务民生的兜底性保障文章。
利用专业技能,提升服务效能。社工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承接机构一向特别注重每个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汝城县仁和社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举措提高员工专业技能。一是聘请省市社会工作督导机构和高校专家作专业督导,每季度对各站点的业务工作开展实地督导,并及时总结、点评、反思。二是每年在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技术等级考试前,聘请专家教授对所有员工举行线上或线下集中培训。三是但凡上级有培训任务,均能积极响应,轮流选派一线社工参训;四是开展分项培训,每年机构都会为员工组织一至两次社工专业技能培训,并举行一年一度的优秀服务案例竞赛。由于项目承接机构长期致力于员工的专业成长和技能提升,在民政工作的日常服务中筛选出部分有特殊需求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以个案、小组、社区服务的专业方法,用生命影响生命,助人自助,美人之美,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社工的专业服务带来的改变和提升,感受到服务过程带来的温暖和快乐。
强壮社工力量,拓展服务范围。在一个有所作为的社工机构面前,在一个有所担当的社工面前,满眼都是需要帮助的人,满心都想帮助有需求的人。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困难人群的需求呢?这就要求社工机构及员工既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政府的各种福利政策资源,又要尽可能地了解和链接民间慈善公益资源,尽可能地让有效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发挥最好的社会效益,全面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这就要求社工机构迅速培育社工专业成长,让自己的社工团队日益强壮,才能尽可能地回应群众的关切与期盼。近年来,汝城县各乡镇社工站在日常服务中,一方面充分了解和发挥政府政策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尽力链接民间公益慈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一是充分利用国家民政政策,扎实做好社会救助、儿童关爱保护、为老养老、城乡社区建设和其他民政领域的服务工作,做到应救尽救、应保尽保。二是充分争取国家优抚和残疾人帮扶政策,让优抚优待和残疾人“两补”无漏洞无死角。三是广泛链接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为各类人群开展相应的职业技能公益培训,如:生姜种植、水果栽培、蜜蜂养殖、手工编织、直播带货、电子商务等,让辖区内群众实现“人人有技能,个个能就业”。四是链接慈善公益资源:利用一年一度的“九九公益节”,创新公益筹款方式,拓宽筹款渠道,多筹善款,多行善事;链接大学生志愿者、文旅志愿者、传统文化志愿者等,为辖区内的儿童、妇女、老人、残疾人等开展各类公益文化活动;链接行政资源,为特困老人、孤寡老人居室进行“适老化改造”,为重度残疾人进行“无障碍改造”;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和设立“长者食堂”试点,并为特困、孤寡老人适时举办“温暖餐桌”关爱活动;培育村民自治组织,充分激活民间自治力量,让乡贤在基层治理中释放独特的能量。
汝城县通过不断深入探索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更有活力、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人才队伍建设更加专业。相信,通过持续努力,将真正实现幼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养、困有所帮、残有所助、弱有所扶、敦亲睦邻、守望相助,社工服务美好生活,群众共享美好生活。
作者 朱忠达 黄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