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织”约赋能乡村振兴 校地携手共绘产业新篇
当青春智慧邂逅乡土情怀,当高校科研对接产业需求,乡村振兴便有了更坚实的支点。7月5日,湖南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副院长程浩南率东方红青春"织"约乡村振兴促进团师生一行,深入怀化市会同县连山工业园,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校企签约、技术对话等形式,为当地竹材加工、箱包制造产业注入创新动能,探索出一条"高校智库+地方产业+青春力量"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以脚步丈量产业需求:从车间一线把脉发展痛点
促进团首站走进湖南融璟竹材科技有限公司。在竹纤维提取车间,志愿者们发现,这家以竹材精深加工为主的企业正面临"竹纺织材料附加值低、产品线单一"的困境。"竹纤维的抗菌性在服装领域有巨大潜力,但竹纤维及竹材料的提取限制了其高端领域的开发应用。"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周逸凡在调研笔记中写道。而在湖南享同实业有限公司的箱包生产线上,团队则捕捉到"传统代工模式利润薄、自主设计能力弱"的行业共性问题。
“产学研合作不是纸上谈兵,必须扎根实际需求。“程浩南副院长表示。在与企业负责人、技术员交流中,团队梳理出"竹纤维技术研发""箱包功能面料创新设计"等多项关键技术需求清单,为后续合作锚定方向。
以协议搭建长效机制:校地双向奔赴共育人才
下午三时,连山工业园会议室内,一场聚焦"产学研可持续合作"的签约仪式在会同县委副书记李超的主持下举行。纺织服装学院与两家企业分别签署产学研协议,并授予"湖南工程学院实践教学基地"牌匾。校企双方达成共识,企业与学校合作挂牌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并组织专业技能大赛为学生发展提供舞台,同时为“博士下企”、大学生“筑巢回乡”搭建研发和实习就业平台,也为学校提供专项课题基金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学院将组建师生科研团队"揭榜挂帅",以“产教融3.0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聚焦开放、多元、前瞻的合作模式,强调校企对话与跨界协同,重点解决区域协同发展,“共融、共建、共促、共享”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计划共建校企实习基地,推动我校怀化籍大学生就近就业。这种“课题共研、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模式能真正打破校企壁垒。学院已计划未来将部分毕业设计选题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直接挂钩,实现"真题真做"。
以青春践行使命担当:三下乡团队架起转化桥梁
本次活动中,促进团全体师生不仅是观察者,更成为产学研合作的"催化剂"。带队教师龚旭昱透露,此次签约只是起点, 团队将建立"1+X"跟踪服务机制,持续对接"X"个企业项目,定期组织线上技术沙龙,并通过"三下乡"活动形成年度调研报告,为地方政府产业规划提供参考。
作者手记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离不开科技与人才的支撑。湖南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行动,跳出了传统支教支农的单一模式,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既让高校科研资源精准滴灌县域经济"毛细血管",又为青年学子搭建了"把论文写在车间里"的实践舞台。这种"授人以渔"的长效机制,或许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