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虎躍处,联语谱乡歌——双龙村寻旅
作为土生土长的隆回县司门前镇双龙村人,我熟知家乡的每一处山水都藏着故事。那些刻在石头上、写在纸上的楹联,恰是解读这些故事的密码。走进村牌石、双龙亭、古杉下、战壕边、溪水旁,再听一听两位先生的故事,才算真正读懂了故乡——双龙村。
村牌石:村口“双龙”立,楹联藏画意
刚入村口,双龙村牌石便映入眼帘。主体巨石以天然材质为底,金黄“双龙”二字非常醒目,旁边石上篆刻着欧阳征琦先生的楹联:
双眸频入千秋画,
龙道喜迎四海宾。
这副楹联将双龙村如诗如画的美景与喜迎八方来客的热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绿树环抱、蓝天映衬下,村牌石不仅是地理符号,更凝聚着村落文化与乡土情怀,开启了人们对双龙村的探索之门。
双龙亭与牌坊石:石亭藏古韵,龙虎铸精神
村中的双龙亭,是全村的“文化地标”。这座双层六角亭,青灰色石材透着岁月的厚重,远远望去,像一位守望故乡的长者。老人们说,亭名源于附近两条蜿蜒的山脉——它们从远方游来,到此处忽然回首,如双龙眷恋故土,而得名“双龙”。
邹宗德先生为其题联两副:
第一副:
亭上霞飞看凤翥,
溪中水涨待龙回。
联语寥寥十四字,让晚霞中的亭檐似有凤凰展翅,涨水时的溪流像在等候龙影归来,满是诗意。
另一副:
步履匆匆,请暂歇忙肩,亭畔有山泉解渴;
光阴苒苒,莫在乎片刻,此间无尘俗烦心。
这副柱联道尽了亭子的温情:无论是忙于农活的乡亲还是赶路的旅人,来此喝口山泉、歇个脚,满身疲惫便会被山风轻轻拂去。站在亭中,看着往来的身影,才懂这石亭不只是建筑,更是故乡人生活的一部分,而楹联则让这个景点有了诗意的注脚。
双龙亭旁矗立着一枚牌坊石,石上“龙腾虎跃”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既是对村庄地貌的勾勒,更是故乡精气神的凝练。“龙”即“双龙回头”的山脉,“虎”则指村口形似猛虎的“虎形山”——山脊如虎背拱起,山头像猛虎昂首,与双龙的灵动形成呼应,恰似龙虎相守,护佑着这片神奇的土地。
邹宗德先生题联:
龙回头处情牵故土,
虎昂首时势壮山河。
该联语将这份地理奇观与故土情怀融为一体,让龙的眷恋、虎的昂扬在牌坊石与楹联中交织成独特的雄浑壮锦。
千年古杉:苍劲立天地,楹联颂风骨
离双龙亭不远,在陪伴我走过童年与青少年时光的农家小院边上,那棵千年古杉是全村的骄傲。1800多年的树龄,36米高的树干直插云霄,6.8米的胸围需数人合抱,108个枝丫如巨伞般展开,能遮蔽方圆土地。千百年来,古杉一直庇佑着这片沃土,至今仍有村民前来祈福许愿,枝叶间仿佛还弥漫着代代传承的敬畏与温情。
岳向珺先生题联:
双龙虽去,其亭尤在,看洄湾波浪,片片金鳞归大海;
古木不枯,其势葳蕤,迎际会风云,枝枝秀色壮山乡。
尹国忠先生题联:
一树参天,衬得山清风景美;
双龙聚首,牵来溪秀水云悠。
这两副楹联道出了古杉与村庄的羁绊。古杉与双龙溪的景致相融,更显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每次站在古杉下,摸着粗糙的树皮,总觉得它的每一圈年轮里,都藏着联语难以尽述的沧桑与生机。
西山寨战壕:烽火留遗迹,楹联铸忠魂
村后的西山寨,是刻在故乡记忆里的“英雄地标”。1945年4月,日军为夺取芷江机场进犯湘西,西山寨因地势险要成为必争之地。第19师55团在此布防,以加强连驻守,构筑3道战壕,山顶架设重机枪,誓要守住这道防线。
4月18日,日军联队转攻西山寨,赵连一排官兵居高阻击。日军敢死队仰攻时,我方重机枪突发故障,阵地失守。团长陶富业两度组织反攻:首攻因敌军增援失败,官兵全部壮烈牺牲;二次以150人敢死队强攻,激战半小时终夺回阵地,毙敌百余人,我军亦伤亡惨重。
如今,近80年过去,部分战壕仍在,轮廓依稀可辨,土坑、石块上的痕迹,都是烽火岁月的见证。
李海河先生题联:
抗日忆当年,炮火铸军魂,披肝沥胆,幸有青山埋铁骨;
采风欣此际,古杉多气概,立地顶天,犹为壮士树丰碑。
陈建湘先生题联:
战壕横卧,合力守疆,西山寨顶杀倭寇;
碧血忠勤,同仇敌忾,坑道峰林壮国魂。
这两副联语将英雄的忠魂与古杉的风骨相连,重现了当年激战的情景。站在战壕边,读着这些楹联,仿佛能听见枪炮声与呐喊声穿越时空,提醒着我们:这片土地的安宁,是英雄用热血换来的。
双龙溪水:清泉润乡野,楹联诉古今
穿村而过的双龙溪,是故乡的“血脉”。溪水常年潺潺,撞击石块的声响如鼓点般清脆,滋养着两岸的田畴与人家。
胡智宇先生题联:
双龙戏水,河水咚咚催战鼓;
猛虎盘山,西山寂寂慰忠魂。
王汉华先生题联:
硝烟已散,遗址犹存。忆西子寨前,勇士舍生杀日寇;
碧水长流,青山不老。逛双龙院场,新村如画胜桃源。
这两副楹联巧妙地将溪水与西山寨的故事相连——当年战士们或许正是听着这水声冲锋陷阵,如今溪水静静流淌,又似在温柔慰藉长眠的英烈。
两位先生:文脉的传承者,故乡的点灯人
家乡的故事能代代相传,离不开两位先生的守护,他们是我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光。
启蒙恩师欧阳征琦老师
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他牵着我们的手走进知识的世界。记不清他具体教过哪些课文,却清晰记得他带我们去学校旁的地里挖红薯,泥土沾满指尖时,他笑着说“这是双龙村的味道”;记得他分自家种的辣椒种子给我们,金灿灿的种子像一颗颗希望的星;更记得他带我们爬西山寨,在战壕边讲英雄故事,指着古杉说“要做有骨气的儿女”。他还教我们写作、带我们演讲,把故乡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更谆谆教导:“无论你们走多远,都是老师永远的牵挂。”
欧阳飞跃先生题赠联:
一片丹心谋大业,
双龙村貌绘新篇。
此联语正是恩师扎根故乡、培育后辈的真实写照。
我的同乡长辈,远近闻名的楹联大师:邹宗德先生
从小听着他的创作故事长大,家里至今藏着他写的楹联小册子,村里的双龙亭、石牌坊上,都能看到他的笔迹。他的楹联不是凭空而来的,常看见他在村里转悠,对着溪水琢磨对仗,望着古杉构思意境,把故乡的山水、历史都揉进了文字里。他的作品,让双龙亭有了灵气,让古杉有了风骨,让战壕有了豪情,早已成为故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右到左:欧阳征琦,邹宗德、肖祝书)
走一遍双龙村的山山水水,读一遍那些刻在石头上的楹联,再想起两位先生的身影,才明白:故乡的美,不仅在风景,更在代代相传的故事与文脉里。这份记忆,是每个双龙村人心中最珍贵的宝藏。
附文:
龙的温情与虎的刚毅,在这片土地上交融成“崇文尚武、厚土怀乡”的基因。每一位从双龙村走出去的人才,身上都带着“龙腾虎跃”的精气神——既如回龙般眷恋故土,又似猛虎般勇闯天地,最终都化作反哺家乡的力量,让“人才辈出”成为双龙村最动人的注脚。选取部分介绍:
邹宗德:“湖湘楹联七子”之一,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邵阳市楹联学会会长。著有《对联散论》《邹曾联墨》等多部著作,获有邵阳市政府首届文学艺术贡献奖、中国楹联界最高奖——梁章钜奖等诸多荣誉。
陈慈英:曾任湖南省民政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湖南省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先后在隆回县第六中学、第二中学任教,后担任隆回县教委副主任、隆回县副县长等职。
刘光怀:中共党员,早年返乡任教,后投身基层行政与社会救助领域,历任邵阳市社会救助管理处科长、市民政局副局长等职。深耕救助、烈士事迹传播等工作,心系家乡,多次赴双龙村调研乡村振兴,助力家乡发展,获乡亲认可。
彭黎:毕业于中华女子学院本科,是该校第一届研究生,获得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国务院全国妇联妇儿工委办公室综合协调处,担任副处长 。
欧阳征琦:隆回县司门前镇退休高级教师,曾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乡村教师、隆回县“名优教师”等,其优秀事迹被载入《三湘教师名典》。退休后积极参与家乡建设,还被选入“金秋”讲师团担任隆回北面乡镇“隔代教育”讲师,深受当地百姓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