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新韵云善村
祥云瑞集春晖早,从善人和意气新。在湘南腹地,汝城县卢阳镇的怀抱中,云善村(原名厚坊村)犹如一颗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璀璨的明珠,静静地镶嵌在九塘江畔,以其独有的魅力,讲述着一段段关于历史、文化、红色精神与现代发展的动人故事。这里,不仅是自然风光的旖旎之地,更是文化与历史交融的璀璨之地,山川蕴秀,人文焕彩,共同编织出一幅幅诗意盎然的画卷。
一
走进云善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那个氤氲着唐风宋韵、墨客吟咏的年代。雨后的村庄,云雾缭绕,九塘江水潺潺流淌,小桥流水人家,炊烟袅袅升起,呈现一派苍茫和飘逸之景。这一切美景的背后,是云善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涓涓细流滋养着。
北宋年间,汝城何氏始祖何玉,是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进士,官湖广郴阳刺史,卸任后因爱桂阳(今汝城)山水清嘉,遵循先祖“逢头则吉,遇头则安”古训,卜居今县城北窑头,其三子珪仕随父宦游,后居汝城厚坊,派衍厚坊各支。他的到来不仅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文化的种子,更开启云善文脉传承的序幕。
村的西北面有云善的八景之一,“高岭叠翠”,有诗云:“迂回曲径逼青天,岚气长连万户烟。晚步庭前恣眺望,遥瞻北斗挂峰巅”。此地,有个民间传说:山顶有个精美的石头“脸盘”,旁边碑刻有四个字,雄奇苍劲,周边文彦俊秀纷纷慕名前来观瞻,可其中有一个字,大家多不认识,曾请一个饱读诗书的先生,担了一箩筐书上去验证,愣是没有认出。而今,“脸盘”及碑刻石字随着悠悠岁月已了无痕迹了。
走在宽敞的云头路上,抬头向东北方向仰望,只见在郁郁葱葱的山岭上,云头书院就坐落其上。进入云头岭,拾阶而上,登上高耸的聚贤阁,俯瞰村庄,四野风光尽收眼底。而云头书院,这座曾经的道教胜地,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变迁,最终成为了培养才俊的摇篮。明朝泾州知府何镐有诗赞:“何年飞到此方来,爽垲行宫傍麓开。遥望山城嚣市远,幽楼自尔绝尘埃”。书院始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山门门额榜书“云头书院”四个楷体大字,苍劲有力,端庄大方,是清代汝城最后一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何庆元所题。无数仁人志士在这里汲取知识的养分,最终走出大山,成就一番事业。书院内的每一块青砖古瓦,都仿佛记录着那些勤奋求学的身影和激扬文字的时光。
从云头书院下来,来到有浓郁书香之气的翰林第。翰林第为清进士、翰林院协修,后晋升为翰林院掌院何庆元家祠,依旧制规格复建。大门门楣上悬挂着翰林第匾额,门两侧题写着“翰墨图书先世泽,衣冠文物旧家风”楹联。翰林第现列为何庆元陈列室,有何庆元生平陈列和其遗留下的墨宝手迹;展示了何庆元出仕之前的读书与生活。做为一种难得文化资源,翰林第犹如一盏文明的灯盏,熠熠发光,是云善村引以为荣的金字招牌、地方名片。
何庆元(1785-1850)是翰林院协修,字子贞,号积之,别号漱石。在村内流传着几个关于何庆元有趣的故事。他中举人后,有一天到东华庙看戏,戏台上在唱《西游记》,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抬头一看,戏台柱子上没有对联,感觉是一种缺陷。他灵思一动,立即拟出对联一副:“出东门,看西游,南腔北调;勤春种,善夏管,秋收冬藏”。颇为得意,把“东南西北、春夏秋冬”八个字嵌入对联中,但横批用什么呢?冥思苦想,琢磨了几个都觉得不应时应景。回到家里,还在想这个事情。老母亲正在纺线,他绕着织布机踱来踱去,不经意把织布机弄翻了。他母亲就说他:“怎么了,眼望西天,把织布机弄翻”。他一下子,就想到了横批:眼望西天,与对联意境浑然天成。立即研墨,奋笔疾书,把对联和横幅写好,第二天交给庙祝,张贴上去。此联受到当地人一致好评,皆言与东华庙的庙会盛况相映成趣,流传盛广。
桂花碑很值得一说。它位于三育小学内的桂花碑,似桂花时发异香。此地原为西(栖)禅寺旧址。民国《汝城县志》记载:“栖禅寺建自唐代,两庑石碑林立。东庑有元至正年间碑、西庑有明神宗年间碑各一座。二碑中石之经络分披,有似于桂,时发异香。以水拂拭,按摩久之,其汁入手者,色黄而香,与桂无异,八九月香气尤甚,因名之曰“桂花碑”。 可惜碑已残,香味难再觅。
厚坊岩,亦是云善的一个重要景点,位于云善村与罗泉村交界之处的白芒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气势恢宏非凡,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葱郁,白芒水自南向北蜿蜒流淌,贯穿整个洞堡,最终汇入北水。明末清初时期,汝城厚坊的何氏族人利用天然岩洞,集资修建了这座坚固的堡垒。门匾上镌刻着“得其所哉”几个遒劲飘逸的大字。清代县令颜明宪曾作诗《避兵厚坊岩》,其中描绘道:“众水连云动,群峰碍日斜。藏身岩屋里,恍似泛仙槎。”避兵藏身于岩洞,有泛仙舟、卓尔遗立之超然心情,厚坊岩内独特的景色入目沁心,可见一斑。得其所哉!我惊叹于厚坊先民们的力量。在古代无机械工具的条件下建造如此宏伟的建筑,浑厚紧固的石垒堡墙……处处散发着古朴厚重的历史与时光的旧韵。让前来参观的游客,在观赏中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力量和坚韧。
二
走在村庄宽敞的道路上,可真切感受到来自历史深处的心灵撩拨,云善人在时代的浩荡潮流中,它不仅见证了变迁,更成为了这股力量的积极响应者,引领风尚。
这片土地深蕴着红色的基因与血脉:1926年8月下旬,云善村在山育小学(原为西禅寺)成立了汝城县首个乡农民协会,何世儒当选为农协的委员长。在大革命的风起云涌之际,云善村的杰出人物何道凡,作为黄埔军校一期的学生,后来留校在后勤部工作,他以身作则,引领着侄儿何仇以及族人何诗豪等五个青年才俊踏入黄埔军校深造,他们学成之后,毅然地投身到了抗日战争的洪流之中。
敢为人先、坚忍不拔的精神已深深融入云善人的骨髓,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云善人。上世纪七十年代,云善村木工、油工、砖匠等工匠多,技艺精湛;1975年,村里就成立了“五七工厂”,为郴州地区百货采购供应站提供产品,如“三八式油印机”、测量标杆等,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当时的厂长廖战祥,年已30多岁,尚未成家。他在北水村收购杉木杆时,在民兵营长家用餐,期间谈及婚事。民兵营长热心肠,提及朱老师家有四位待嫁的女儿,于是便当起了“红娘”,促成了一段美好的姻缘。此外,村里还成立了建筑队等,进一步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展现了云善人的团结与奋进精神。
在汝城县这片热土上,率先成立了志愿者(义工)联合会厚坊分会,这一创举标志着全县首个村级义工组织的诞生。我在前往瞻仰翰林第的路上,邂逅了云善村义工队的何翠香队长。她自豪地向我介绍,自2023年11月云善分会成立以来,已汇聚了超过80名热心的义工成员。每日,都有四位义工轮流值班,确保服务不间断。每当村里举办诸如森林防火宣传、防溺水教育等活动时,他们总是积极响应,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与责任。何翠香能以身作则,每日清晨8点前便抵达办公地点,开启一天的忙碌。在义工队中,有一位令人钦佩的队员多娇,尽管已年过六旬,需负责接送两位孙子上下学,但她总能挤出时间,克服困难,坚持参与义工活动。当女义工队员佩戴着金耳环、金手镯,手持塑料袋,参与村居环境整治的身影出现时,这份看似突兀的装扮,我却觉得这是世间最和谐的画面。面对我的赞叹,何翠香队长用她那朴实无华的话语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趁着现在身体还硬朗,我想多挤些时间出来,为社会、为村民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日子也过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这番话,不仅是对个人价值的深刻领悟,更是对志愿服务精神最真挚的诠释。
据村支书何志兰介绍:该村汇聚了一群深耕传统文化的热爱者:如何建成,身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潜心于文学创作,有诗歌、散文、小小说散见于《诗刊》、《人民文学》副刊以及《年轻人》报刋杂志。何荣怀多年担任云善村支部书记,热爱文学,2002年作品《小桥》获全国“圆梦之旅征文比赛”三等奖”,收入国家文联作品精选,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何小奴,当代知名农民书法家,其笔墨作品《何小奴墨迹》由岭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广受好评。而何礼明,则是当代书法界的知名人士,其书法作品被精心制作成盛世中国传承经典邮币卡等收藏品,流传于世。他们在文学、书法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云善村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云善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更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三
云善村地处汝城县的西北角,县城与山外的世界相连的四条公路,两条经过云善,一条是北上的106国道,一条是西去郴州的324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汝城县汽车站就在云善辖区内,是汝城交通的重要节点,交通枢纽,四通八达。
在古代有联通郴州、汝城、赣州的古道经过云善村。传说当年周子周敦颐到汝城当县令就是走这条古道,风尘仆仆,兴致盎然,他还沿途体察了当地民俗民情哩。后来到江西上任,他也是由这条古道径去的,两袖清风,了无牵挂,问心无愧于汝城人民。而今,重访这条古道,我们不再步履匆匆,而是生发古迹深幽之慨叹了。
由原来城外的“坊”,经过时代的变迁,已经有县里命名的朝阳路、云善路等11条街道,悠长纵横相连的街道,犹如一道流金淌银之光串联起商铺,相连着商人;云善人以开放的姿态,展示豁达、包容的胸襟。云善是完全融入城市的独特乡村,一个南来北往的地方;商铺林立、辖区内加工厂有80多间,这里既有本地人,也有不少外来人口,和谐共处。如今的云善村更大了,更靓了。街道两旁高低不一、大小不同的的华灯,流光溢彩,彻夜闪烁,温暖着一茬茬晚归村民疲惫的心。
四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云善村也始终注重文化建设的投入。村里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民生工程、文物保护和文化活动等方面,努力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和幸福感。村里每年有近几十万的收入,村干部用钱帮60岁以上老人解决一部分医保等,用在民生工程、用在文物遗址的保护利用上。他们深深懂得,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这是文明的传承、根脉的延续。
2022年又布展全县第一个村级文化展室:展室内容丰富,把底蕴深厚的乡村文化展示出来,唤醒村民的文化自信;村内还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云善装故事、香火龙,更彰显村落个性与文化特征:由群众捐资捐劳的云善“故事会”、香火龙,点燃激情,舞动出活力,尽情的展示新时代乡村风情、民俗民风和地域文化,震撼心灵。群众参与性强、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展示和传承活动,将新时代村庄蝶变演化成一帧帧精彩的图画,一段段生动形象的短视频,通过微信、抖音、快手、自媒体等平台,零距离实时实景直传给乐衷于寻古探幽的天下朋友。我想,一个致力于深耕文化建设的乡村,其引领者必然是位独具慧眼、远见卓识的人;定能以独到的眼光规划并推动文化建设, 为乡村注入无限活力与深邃内涵。
漫步于“坊”间,咀嚼着一件件动人的事迹、欣赏着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感受到云善村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的魅力;在喧嚣的现代城市中,此处所散发的幽幽文气、洋溢的文明村风,展示一抹恬淡韵味、一派祥和景象,让人着迷。
耳闻目览云善村古村新韵,乡村风物其乐融融的胜景,我兴致所至诗意勃发,不免卖弄一曲〔仙吕•赏花时〕云善村:叠岭群山环绕村,横笛清流自泛粼。翰第墨香芬,芊芊细草,竹韵绿如茵。[幺]白鹤临桥鱼鸟亲,喜鹊飞鸣牛骥勤。古井水清纯,云头贤聚,万物作欣欣。[赚煞]树枝纷,祠堂信。龙王庙丰年气氛。厚坊岩风光正肯。似催客趁趣殷殷。野香椿,挺脊能伸,嗅得流香不倦人。彩云卷氲,蓝天如润,抬头前路看争春。
作者 何健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