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Xiao xiang

当前位置: 首页 > 旅游 > 行记潇湘

秋谒炎帝陵

作者:刘雄 发布时间:2025-10-19 07:27:45 原出处:魅力潇湘网 阅读:
魅力潇湘网

  秋天的风里裹着远处稻田的香,把我吹到了炎陵。这是我第二次来,第一次是2017年秋夏交替之际,唯有此番秋日拜谒,才真正触到了这位始祖与土地最深的联结。

  穿过棂星门时,古柏的叶子正簌簌落着,金黄的碎影铺在砖缝里,像给岁月铺了层薄毯。叶片虽落,枝干却更显遒劲,像老人握着锄头的手,沉默里藏着千百年的力道。殿外的石阶上,偶尔看见一小束晒干的稻穗,颗粒饱满,穗芒带着阳光的黄,倒比香火更显虔诚——毕竟,炎帝教民耕种的初心,本就藏在这每一粒米里。

  正殿的炎帝像前,香火依旧缭绕。第一次来,我总盯着雕像衣袂间的纹饰,读底座上“尝百草,教农耕”的文字;今日再看,目光却落在他微微前倾的身姿上。那姿态,多像秋日里躬身收割的农人,眼里装着田垄,心里念着生民。

  绕到墓冢前,封土上的草已染了秋霜,却仍有几株倔强地绿着。碑上“炎帝神农氏之墓”几个字。风从远处的稻田吹来,带着成熟的谷物气息,忽然就懂了:炎帝从未远去。他在每一片丰收的稻田里,在每一户人家餐桌上的米饭里,在我们骨子里“敬土地、惜五谷”的念想里。春日的炎帝陵是“生”的希望,夏日是“长”的繁茂,而秋日的炎帝陵,是“收”的圆满,是文明从播种到结果的完整回响。

  离开时,我拾起一片落在石阶上的柏叶,又瞥见那些稻穗仍在原处,在风里轻轻晃动。忽然觉得,这秋日的拜谒,不是告别,而是一场“寻根”——我们从土地里来,带着炎帝种下的文明基因,不管走多远,只要想起这方陵寝,想起这一捧稻穗的香,就知道自己的根,永远扎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作者简介

  刘雄,湖南新化人。笔名拂晓、刘家湾。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词家协会、中国武术协会、中国教育电视协会、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民进新化工委委员、新化县政协常委,中国教育电视协会理事。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少年陈天华》《腊梅花》、散文集《风飘的岁月》《拂晓》《永不消逝的记忆》《且行且歌》、诗歌集《梅山雁语》、理论文集《过来人语》《资江夜语》《写作文不求人》等。

魅力潇湘网
责任编辑:卿跃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