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板船的历史
资江流经新化,已成大江大河,航运十分发达 范诚摄。
2013年5月的一天,我站在新化的资江码头,望着滚滚江流,滔滔北去,突然想到了旧时新化的毛板船,眼前恍惚一下子出现了许多的毛板船,在繁忙的码头上装载满煤炭等货物,然后一艘艘向下游浩浩荡荡驰去。
毛板船是旧时资江河上的一道风景,说起它的历史,颇有趣味。
资江从广西桂林北的资源县猫儿山发源下来,进入湖南的新宁、邵阳县,称“夫夷江”。在邵阳县双江口,与另一源头赧水汇合后,合称“资江”,为湖南四大水系之一,到此已成大江大河,然后流经新邵、冷水江、新化、安化和桃江等县市,至益阳市甘溪港注入洞庭湖。
旧时邵阳、娄底一带为宝庆府,冷水江市和新邵县部分是从新化分出去的,所以新化在历史上地域面积相当宽广,人口众多。新化境内又有洋溪、油溪等资江的支流,古代的新化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依赖着这资江及其支流生存、生活并发展。
最开始的水上运输是放排,即将山中的树木、竹子砍伐下来,晾干,树木要剥皮,然后扎成排筏,利用春来水涨,河道宽,流速快的特点,将排筏一扎一扎向下游放去,然后到益阳、岳阳、汉口一带出售。放排人回来时从下游城市购买一些紧俏商品,挑着担子返回本地,再变卖出售,便能获得好的收获。
后来发明的船,便开始用木船运输,这木船可以往返,将本地产的桐油、土纸、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向下游运去,回来时将城市的食盐、丝绸、布匹等运回来。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这行船也是一样,行下水船容易,行上水船就难了。那船载满货物,吃水很深,上滩时需要拉纤,一群壮实的汉子,背着纤绳,攀沿在悬崖绝壁上,一步一步攀爬着,那船一点一点向上游行去。所以许多放排的汉子,回来时便给船主拉纤,包吃包住不说,还有报酬。
后来货运增多了,那船下去容易,上来太难,于是聪明的宝庆人,又发明了毛板船。
说起毛板船,也许只有老一辈人才知道,那是一段充满着荣辱与艰辛的历史。清朝末年到民国,武汉一带,自洋务运动后,大搞工业,需要大量的木材和煤炭,而新化境内山多地广,既产木材,又产煤炭,还有铁矿,如何把本地产的木材、煤炭和铁矿运到下游去变成钱呢?有人便发明制作了毛板船,将它们源源不断运往武汉一带。
所谓毛板船,就是把上游的大松木、杉木锯成木板,再将木板简易拼装成船的模样,用马钉加固,绳索捆绑,再将缝隙填住,不让进水。这种船,容易制造,也容易拆卸,将煤炭运到下游码头后,将煤炭卸下,卖掉;再将毛板船拆卸下来,当木材卖掉;也有连煤带船一起出售的。这样,船是不需要撑回来的,减少了许多人力。
这毛板船造价低,但禁不起碰撞。资江途径新化下游、安化,下桃江,入洞庭湖,再进长江,沿途许多激流险滩,有些毛板船不小心碰到暗礁,便会造成船毁人亡的惨剧。一般情况下,只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毛板船能到达终点,有三分之一的船会触礁破散,煤炭沉入江底,木板便会被下游的水手打捞起来。而驾驶毛板船的人,一部分水性好的,可以奋力游到岸边,保住一条性命。个别运气不好的,便葬身鱼腹了。
老宝庆人就是这样,驾着毛板船,闯洞庭,下长江,纵横江湖,打下一片天地。至今在武汉的汉口、武昌,以及鹦鹉洲一带古老街巷,尚有宝庆码头、新化码头,居住的以新化人居多。
据新化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县内沙塘湾、球溪、炉埠、化溪、游家等地均以毛板船运煤外销。全县每年发毛板船1000艘左右,大宗煤炭、土纸、石灰、生铁赖此运往武汉,换回粮食、棉纱、布匹,为当时新化商业流通之主渠道。民国25年(1936)3月,发出毛板船300艘,其中触礁沉没130艘,损失煤炭1万余吨。其余运达汉口,船货同售,仍获巨利。上世纪四十年代,毛板船远仍然可观,年平均维持1000艘上下。新中国成立后,煤炭统一经营,毛板船随之减少。1955年,县煤炭公司发毛板船201艘,运煤3.5万吨。1958年,下游柘溪电站修建,河道受阻,毛板船逐渐消失。
至此,毛板船已完成光荣的历史使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作者:范诚 湖南经视频道副处级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