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Xiao xiang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小品

父亲编制的竹器

作者:尹智慧 发布时间:2022-03-27 14:13:27 原出处:魅力潇湘网 阅读:
魅力潇湘网

  雨后天晴,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金黄的油菜花灿烂地开着,泥土花香吸入心脾,引来无数蜂蝶轻歌曼舞,自由洒脱。田沟漫涨的雨水从高处流过低处,哗哗地响着,偶尔有鱼虾跳出湍流,阳光涂抹在水沟里,闪闪生辉。

  “ 啊 ,有鱼!”我惊呼道。 “我们现在还用尹嗲给我们编织的籇几逮鱼呢!”坐在耕田机上耕田的邻居,透过隆隆的耕田声高声喊着告诉我,话语间,包含着“逝者如斯夫”的感伤和“采菊东篱下”的怡然自得。

  籇几,是竹篾编制的一种捕鱼工具,我们乡下都是这种叫法。学名怎么叫,我现在都没有弄清楚。 我父亲高高瘦瘦,干体力活不行,但有一双灵巧的手,对这些手工活有种天然的悟性。听说,他没有拜过师父,没有专门学过。因为那时学手艺,要用粮食作为学费交给拜师学艺的师傅,父亲从小家里一贫如洗,家徒四壁,常常饿着肚子去放牛,到田里去干活,长年累月,落下了胃病,我小时候多少次看他疼得在床上打滚,汗如雨下,洒了一地。

  农民的宿命,却没有能干重活的身子骨,只能靠手艺吃饭,养家糊口。当然,他能干这些竹篾活,当时也没有那么大的理想夙愿,只是天生的聪明和纯粹的喜欢释放。看到别人编织,他就去看,回来自己琢磨,试着反复模仿着做,并思考别人做的还有哪些缺陷,使用起来有哪些不便,不断地改造创新,精益求精,久而久之,他在本村成为了小有名气的竹篾工匠。

  父亲天生老实本分,忠厚乐于帮人。从我记事起,我就没有看到过父亲休息过。那时出集体工,天气好的时候,他要出工赚工分,生产队要根据工分分口粮,养活一家六口人,天气不好的时候,农民都出不了工,父亲就在家里帮人家做竹篾活。“老尹,帮我织个籇几咯。”“尹嗲,给我家织个洗菜的竹篮,好不?”每到遇到恶劣的天气,只看见队上的张三李四,左邻右舍扛着一根根竹竿来到我家,把竹竿一放就走了,到了第二天就从我家里把一个个籇几,一只只竹篓,一个个竹篮,一担担箩筐,一双双竹筷,纷纷拿回家。“做工精细,像一个个艺术品。”稍有文化的村民,看到父亲做的这些竹制品,连声赞叹,爱不释手,于是邻村甚至相隔十里八里的人家也闻名而来,要我父亲帮他们加工这些竹制品。父亲做的这些竹制品,不但满足了他们生活的基本需要,还满足了他们的审美精神需要以及小小的虚荣心。他们提着篮子去土里摘菜,他们搂着好几出去装鱼虾,他们挑着箩筐出去担谷子,总能吸引一些羡慕的眼神。“这是谁织的好?这么好看。”每当听到这样的赞美之词,使用这些竹制品的他们都心里美美的,骄傲满满的,高兴劲尽写在脸上。

  无论多忙多累,父亲都不会拒绝别人对他的求助。有时别人需要急切,他停下家里急需要干完的活,来帮他们做好这些竹器。父亲做这些竹器的唯一工具就是一把篾刀,剖,分,刮,去毛刺,编织,造型,每一个工序,从不马虎,精细精致,但是速度不慢,上午还是一根粗大的竹竿,在父亲灵巧的双手摆弄下,晚上就成了一件雅致漂亮的艺术品,轻轻一摸,光滑圆润,一点也不扎手,有些人拿着父亲做好的竹器,都舍不得用,把它们挂在墙上,或者摆在堂屋里,作为装饰品来欣赏,他们说,每天看到这些,心里都格外舒服。记得听父亲说过,如果不急着要用,把这些竹器挂在灶上方,用灶火烟熏一段时间,会更耐用更亮堂。

  父亲一边哼着小曲,一边编织着手中的竹篾,有时看到我在玩,也偶尔叫我搭把手,我也偶尔问他:这又没有报酬,不觉得累吗?父亲总是笑笑说,也累,谁没有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呢?不过心里很踏实。是啊,父亲把他平凡的人生,把他酸甜苦辣的生活都坦然地编进了这些竹器里。他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却把非同凡响的工匠精神牢牢地织进了这些日常的生活用品中,也把他仁厚友善朴实无华品性深深地编织在了我们子女的心里。父亲离开我们十二年了!现在,我们兄弟姐妹,为人处世,生活工作,都像极了我父亲。(作者:尹智慧)

魅力潇湘网
责任编辑:滕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