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坝,一盏马灯的红色记忆
一盏马灯,点亮了全中国!
苟坝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苟坝村。展览馆内,我迈步在模拟的毛泽东小道上,听着讲解员将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让我宛如置身于那次避免了中央红军全军覆没危险的苟坝会议之中。
展览馆参观结束,来到苟坝会议原址进行参观,通过实地感受和讲解员讲述,我深深地被苟坝会议精神所折服。苟坝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完善。苟坝会议在重要关头,使中央红军避免了一次可能遭受重大损失的危险。此外,苟坝会议成立了新“三人”团,改组了中共中央军事领导机制,落实了遵义会议曾提出的“改变党中央军事领导”的遗留任务,并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为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毛泽东正式走到了中国革命军事舞台的前端,并以军事决策者的角色完成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
在陈列馆,我们认真倾听讲解,仔细观看马灯、电文、电报等革命先辈遗留的珍贵实物,通过一幅幅珍贵图片、一件件历史文物、一个个红色故事,共同追忆峥嵘岁月、缅怀革命先烈。讲解员围绕苟坝会议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向我们讲授了红色故事,使我们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建立新中国的艰辛与不易,深刻领会到如今的发展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坐在回家的车上,眼前一幕幕场景再现:月黑风高,凄风苦雨,三里的田埂路,狭窄崎岖。一尊高大的身影,提着马灯,裹着大衣,踉踉跄跄,四周隐蔽的黑暗,在山后汹涌奔腾。一盏马灯,以它鏖战黑暗的信仰,在风的哀嚎中,搜索前行的方向。一灯如豆,它发出温和的光,以它无形威力和向阳的触角,百折不挠。防风玻璃罩,守护初心之光,即使身在极寒处,风吹不息,雨淋不灭,电闪雷鸣,也不能吞噬它的使命,更不能消灭它亘古不变的信仰。
回望红色苟坝,青山永在,碧水长流,历史的天空,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天蓝蓝的,悠悠飘着几片白云。
红色苟坝。一盏马灯,照亮了全中国。
作者简介:刘雄,笔名拂晓、刘家湾。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词家协会、中国武术协会、中国教育电视协会、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民进新化工委委员、新化县政协委员、中国教育电视协会理事。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少年陈天华》《腊梅花》、散文集《风飘的岁月》《拂晓》《永不消逝的记忆》、诗歌集《梅山雁语》、理论文集《过来人语》《资江夜语》《写作文不求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