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Xiao xiang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苑之声

以爱为犁,深耕教育的“新”土壤

作者:龙仲蓉 发布时间:2025-08-25 08:47:57 原出处:魅力潇湘网 阅读:
魅力潇湘网

  翻开《新教育》,朱永新教授笔下“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念,如一束光穿透纸页,照进新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在教育之路上摸索前行的我,于字里行间寻得指引,开始重新审视教育的本真。

  教育,不该是刻板的知识灌输,而应是有温度的交流。 于教师而言,“幸福完整”是被看见、被支持;对学生来说,“幸福完整”是在探索中热爱学习,在成长中收获全面发展。

  践行“新教育”理念,需以爱为基石。我在师生的笑脸里、校园的变迁中,看见这本书的理念落地生根——新新学校教师团队以“温暖与爱”为核心,将新教育的理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教育不再是冰冷的知识传递,而是充满温度的生命对话。当爱融入教育的每一处,“幸福完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真实可触的日常。

以爱育师:耕耘教师成长的沃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的追求,也是新新学校教师成长的目标。学校始终守护教师的生活暖意与专业成长,让“幸福完整”的教育理念在团队中生根发芽。

  细节里藏着温暖。生活上,学校给每位老师最贴心的关怀:为中午无法回家的老师悄然点餐,添置电脑、打印机、空调改善办公条件。清明假期,工会组织全体教师及家属赴茅塘镇“归乡苑”团建,探秘珍稀植物、参与创意游戏与亲子活动,让大家尽情享受相聚的惬意。不久前,工会还为上半年过生日的老师举办集体生日派对——定制的蛋糕、手写的祝福卡片、趣味节目和喜爱的美食,那些深夜备课的辛苦、教学难题的焦虑,学校都看在眼里,用最暖的方式治愈。同事们笑着闹着切开蛋糕,互相涂抹奶油,办公室成了充满爱的大家庭。大家常说:“老师心里暖了,才能把温暖传给孩子。”

  专业成长上,学校是教师最坚实的“后盾”。为帮助大家突破教学瓶颈,学校搭建常态化教研平台:从集体备课到跨学科研讨,从赴兄弟学校交流后的分享会,到针对赛课老师的专项打磨,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智慧。陈华老师备战劳动技能竞赛课时,教研团队陪着她逐句打磨到深夜;肖灿琼老师准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竞赛时,全校老师参与评课,群策群力提建议;聂艳红老师冲击市级课堂评比,团队帮忙联系专家指导,共同完善课堂设计。最终,三位老师分别斩获两个市级一等奖、一个市级三等奖。假期,学校又带领团队参加劳动课程研学竞赛。这些教研活动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更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与协作精神。

  正是这份“生活上关怀、专业上引领”的双重守护,让新新学校的老师们在温暖中感受幸福,在成长中收获力量,进而满怀热忱投身教育,将爱与光传递给每个孩子。

以读润心:播撒书香校园的种子

  “新教育”主张“营造书香氛围,师生共写随笔”,新新学校将这一理念化为行动。

  阅读是成长的精神家园。学校推动“晨诵,午读,暮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作诗歌,并结集出版了诗集《新新谣》。教师团队也带头撰写教育随笔,在笔耕中收获成长。班级文化建设比赛让每个孩子都参与书香班级的创建:动手装扮教室,用原创诗歌、书画作品、手抄报打造温馨小天地,共同制定阅读计划和“阅览室公约”,在教室里建起“读书角”。学校阅览室的启用,让每周的阅读课成为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假期里,全校师生一起阅读打卡,老师们分享读书体会。大家深知:“教师的样子,就是学校的样子。”在学校的引导下,每位老师都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与践行者,这份文化建设始终围绕“孩子”展开,充满教育的温度。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找到了精神的栖息地。

  书香是校园流动的风景。课后,老师和孩子蹲在劳动基地,专注观察黄瓜藤蔓是否爬架;“新新之声”广播站播音前,师生一起逐字打磨稿件;家长会后,老师拉着家长的手,真诚交流孩子的点滴进步;节日前夕,老师带着孩子录制采访特辑,温柔引导他们说出“妈妈,我爱你”。当教师带着温度对待教育,文化便有了温度,成为流淌在师生间的情感纽带。一颗颗书香的种子,就这样在校园悄然生根发芽。

以劳育品:培植实践成长的幼苗

  “新教育”倡导“劳动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在劳动中涵养品格,在实践中收获成长”。新新学校牵头打造的“小天地 大课堂”劳动科教基地,正是这一理念的鲜活载体。

  亲历实践,在真实劳动中感悟成长。学校将劳动从文本转化为孩子亲手翻土、播种、浇水的真实体验。孩子们观察植物生长、记录作物变化、分组管护地块,在亲身参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建立与土地、自然的真实联结。基地启动时,爱心人士送来农具和秧苗。老师们带着孩子们挽起袖子、拿起铲子,翻土、播种、浇水,一双双小手沾满泥点,汗珠滴落泥土,一张张笑脸里满是期待的光。从此,劳动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孩子们亲手埋下的种子,是课间牵挂的嫩芽,是破土而出的惊喜。

  品格内化,在坚持与分享中涵养价值。为了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老师们带着孩子做了许多“小事”:制作“植物生长日记”,图文并茂记录变化;分组负责地块,培养责任感;甚至讨论“如何施肥”,查资料、请教农民、亲手实践。当第一批番茄成熟,孩子们小心翼翼摘下红彤彤的果实,有的塞给老师:“您尝尝,这是我们种的!”有的分享给低年级同学,有的带回家变成餐桌上的美味,收获劳动的喜悦与幸福。看着孩子们自豪的笑容,大家深刻体会到:劳动教育不只是为了学会种地,更是让孩子在日复一日的照料中懂得坚持,在解决问题时学会担当,在收获果实时体会回报,在分享成果时感受温暖。这些藏在劳动里的品格教育,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正是新教育“实践育人”理念的最好诠释。

以爱传爱:浇灌温暖教育的根系

  “爱心是教育的底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新新学校的每一次爱心善举,都印证着这句话。众多爱心人士的善意汇聚而来,与学校的教育行动碰撞出火花,让“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成为孩子们触手可及的日常。

  爱心汇聚,构建支持型成长环境。爱心人士及机构捐赠的花卉、课桌、图书、窗帘等物资,显著改善了校园环境和教学条件,为“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校园的角落因捐赠的花卉而绽放色彩;空荡的房间因捐赠的图书变成了孩子们课间流连的“书香小屋”;柔和的窗帘让课堂不再刺眼;崭新的课桌让孩子们告别了摇晃的书写台。这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孩子们在更优的环境中安心成长。

  以爱育爱,实现爱的认知与传递。学校巧妙将受助转化为教育契机,引导孩子理解关爱、学会感恩。孩子们为爱心人士撰写感谢信,在课堂上聆听爱的故事,懂得“因为被爱,所以也要成为有爱心的人”。更动人的是,孩子们从受助者悄然转变为爱的主动传递者:当收到捐赠的书柜时,他们主动提出“把自己的书也放进漂流书柜,让更多人读到好故事”。爱心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在教育的引导下,完成了从“被爱”到“爱人”的温暖传递。这份传递本身,正是教育最动人的奇迹。

以行促长:拓展终身发展的天地

  “新教育”强调“教育要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学校打破课堂边界,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课程与主题活动,引导孩子们在真实世界中探索学习,为终身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多元实践拓宽成长边界。孩子们在应急疏散演练与防溺水安全教育中学会自我保护;在包粽子、煮粽子、写端午诗歌的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大课间拍摄、班级课桌舞比赛、跳绳比赛中挥洒汗水,释放活力;在“围城小课堂”的科普实验里,探索“神奇的空气”的奥秘,科学的种子悄然萌芽;在涟源一中的研学活动中,聆听专题报告,登上“高考之后再出发”的舞台自信展示,心中种下对未来的向往。

  师生共读共行促进教育完整。学校为老师们精选《新教育》《创造学生可爱的课堂》《儿童写作三十讲》等书籍作为暑假共读书目,倡导“老师要先成为爱读书的人,才能带孩子爱上阅读”。这些行动,正是“师生共同成长”理念的生动实践——当老师在阅读与实践中不断精进,当孩子在多元活动中开阔眼界,教育便真正实现了“完整”与“幸福”。

  合上书页,《新教育》的智慧已悄然融入新新学校的每一寸土壤、每一颗心灵。从教研深耕、基地建设,到爱心汇聚、物资捐赠;从师生共筑班级文化、记录成长点滴,到孩子们在劳动中收获喜悦、在阅读中汲取力量——每一份行动,都在践行“新教育注重行动”的真谛;每一份爱心,都在书写教育的奇迹。

  新教育的路途虽长,但新新学校的步伐坚定而温暖。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新教育》为灯塔,怀揣爱与行动,深耕教育的沃土,让更多孩子在此遇见美好、收获成长,真正“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之路漫漫,唯有以热爱为帆,以“幸福完整”为灯塔,方能在培育灵魂的旅程中,与师生共赴繁花似锦的教育田园,让幸福的气息浸润每一寸时光。

  涟源市蓝田街道新新学校 龙仲蓉

魅力潇湘网
责任编辑:刘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