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Xiao xiang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苑之声

清明:追思先人,以启来者

作者:唐锡球 发布时间:2023-04-03 12:45:38 原出处:魅力潇湘网 阅读:
魅力潇湘网

清明时节雨纷纷,扫墓挂青一路行,

燃起纸香三叩拜,常铭祖训四时明。

  清明节扫墓祭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时节四处飘散的缭绕香烟和空中漫山飞舞的钱纸灰烬,把我带入一个追思先祖的梦幻世界……

  我的祖父唐公老大人,留着长须,一脸慈祥,福态满满,曾是涟溪桥一带小有名气的商户。他老人家诚信为本,慈悲为怀,乐善好施,接济乡邻,赢得了街坊邻里良好的口碑。

  祖母信奉佛教,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和睦邻里,操持家务,相夫教子,有着孝庄太后一样的国母风范。

  父亲名讳唐公伯鹏,字松先。他老人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我至今仍然记得父亲经常喝茶的茶壶上,端端正正地题写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两句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父亲不仅才华横溢,而且经商有道,打得一手好算盘。他老人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入职国有金竹山煤矿,一直担任矿财务科主管会计,因工作出色而转为国家干部定为行政23级。

  父亲一生廉洁奉公,清清白白做人,扎扎实实做事,为金竹山煤矿的建设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国家干部是个香饽饽,特别引人羡慕。每逢周末,父亲从30里以外的矿山走路回家——那时没通汽车,疲惫不堪地靠在了太师椅上。

  温柔善良的母亲赶紧递上热毛巾和热茶,端上一碗满满的白米饭,夹上几块父亲最爱吃的米粉肉,轻言细语地说道:“唐老爷您辛苦了,多吃点肉吧,特地为您蒸的米粉肉呢!”

  街坊邻居和表叔们听说父亲回来了,屁股刮蒲扇一样赶来我家,人还没进门招呼声先到了:“唐干部您老回来了呀,咱们好好唠嗑唠嗑。”

  父亲赶紧放下手中的筷子,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从太师椅上起身相迎,握握他们那一双双布满老茧的大手,给每人递上一根只有城里人才抽的黄金叶牌香烟,亲切地问道:“′你们吃过了吗?来喝点酒慢慢聊。”

  表亲和邻居平日里抽的是旱烟袋和喇叭筒,只有每周末来我家看望父亲时,才开开洋荤,尝尝城里香烟的味道。

  父亲对子女要求严格,同时言传身教,告诉我们务必发狠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

  父亲还在生活上关心子女,尽自身能力为女儿维权谋福利。

  我的胞姐原是冷水江耐火材料厂一名合同制工人,其丈夫是一位戍边守关的现役军人。耐火材料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幅度精简人员,胞姐也被精简辞退。

  父亲知道此事后,立即向中央军委写了一封措辞中肯,有理有据的投诉信函,状告冷水江耐火材料厂,精简人员不应当精简现役军人家属,军属应予以特殊照顾。

  中央军委收到投诉信后,即刻作出批示:“请地方政府予以妥善安排,尽快解决。”省政府劳动人事部门根椐中央军委的批示,很快将胞姐安排到新化水泥厂工作。

  百善孝为先。父亲是个大孝子,对祖母的那份孝心是天地可鉴,神明共知。

  父亲上世纪四十年代放毛板船下益阳闯汉口,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就经常到汉口等大城市买些高丽参和其它补品,带回家给身体虚弱的祖母滋补身体。

  祖母生病时,父亲不惜重金,雇八抬大轿到新化县城请来最有名气的老中医蔡久德来为祖母治病。

  母亲姜氏,与文采飞扬的父亲截然相反,是一个没进过学堂门目不识丁的普通农妇。她老人家性情柔弱,不善言辞,一副菩萨心肠,落片树叶下来还怕砸着脑壳。

  母亲辛劳一生,起早贪黑地种地劳作,喂猪养鸡,用自己的血汗哺育我们成长。一把锄头、一根扁担伴随着母亲度过沧桑岁月。

  母亲勤劳节俭,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年苦日子期间,母亲节衣缩食,一粥一饭,省下来给崽女充饥填肚;一丝一缕,让给我们遮体抵御寒冷。

  母亲视儿女为掌上明珠,生怕有什么闪失,为我们喊魂的情景,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天黑时分,母亲总是站在屋门前扯起嗓子喊道:“雪保几、铁保几、锡保几,哈(吓)哩(了)给(的)回来,三魂七魄都回来!"

  我们就会站在那里响亮地回应:“回来了,全都回来了!"

  这样连喊三天,就会三魂归体,七魄归原,无灾无病。

  父亲的优秀品德和廉政敬业精神,母亲的勤劳朴素善良谦让美德,传承到了我兄长身上。

  他继承父亲遗志,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光荣入了党;进入党校学习从中学学历到获取大专文凭,在毫无社会关系和背景的情况下,全靠自身的努力奋斗。

  兄长从一名人民教师起步,一步一个脚印,一直干到企业领导,政府机关公务员,正科级民政领导干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为官清廉,拒腐蚀永不沾,体现了一名党员干部的廉洁风貌。

  他还像父亲那样孝道,对父母的那份孝心堪称家族楷模,后辈榜样。礼拜天休息日,他都要从市化工局的家属区走路到涟溪桥看望母亲,送上一些营养品,给母亲梳理头发,洗脚修剪指甲,还讲些好听的新鲜事逗母亲开心。

  兄长现虽已退休,但退休不退志仍发挥余热,坚持笔耕撰写宣传报道,热心民政工作做好事,其宣传报道稿件经常见诸于中国民政报、中国老年报、娄底日报等报刊。

  笔耕之余,兄长还挥舞银锄到山上开荒种菜,所经营的小菜园没有一根杂草,菜土整洁赏心悦目,横竖成行,翠绿色艳,就像是一片小花园。丰收时节,瓜果飘香,菜蔬满园,好一幅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景象。

  本人网名沧海一粟,也学父亲舞文弄墨,但不成器,仅继承了母亲吃苦耐劳的衣钵,不曾丢弃地道农民的本色,“扁担科"毕业,锄头把耍得溜活,百斤担不愁挑,半斤米不愁呷。

  我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没有继承父亲“唐老爷"的光荣称号,由于没有经济实力和足够能量,在家里不能以“唐老爷"自居,有点悲哀!

  岁月无痕,人生有限。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生只是一瞬间。蓦然回首,我们这一代已从青春年少到了两鬓染霜。

  令我欣慰的是,我唐家正一派兴旺。先祖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金银财宝、华厦良田,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诗书传家、耕读传家的淳朴家风,在我唐家已代代相传,一脉相承。

  以建湘为代表,我唐家的“创业团队”人才济济,成就辉煌;以唐戎为代表,我唐家的商业后起之秀,出类拔萃,捷报频传。她们的聪明才智,经商韬略,经济收益,令我感到骄傲自豪。

  眼看着就老了,作为长辈,我们能做的是调理好身体,调节好情绪,不给儿女们添乱添麻烦,让他们放心、省心、安心地投入到事业当中去。

  屈指数来,我们就是再活上20年,也不过是7000多个日夜。余生虽短暂,夕阳也辉煌。我们要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努力活出精彩,活出风骨,活出豪气。

  作者 唐锡球,祖籍新化,笔名“沧海”,原某国企高管,现为锑都诗社社员、冷水江楹联协会会员、《冷水江报》通讯员,常以耕种、写作、歌舞、易经等自娱自乐,消磨时光。

魅力潇湘网
责任编辑:刘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