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Xiao xiang

当前位置: 首页 > 旅游 > 行记潇湘

致敬地道战

作者:刘雄 发布时间:2025-10-24 20:05:33 原出处:魅力潇湘网 阅读:
魅力潇湘网

  《地道战》我看过很多遍了,但我久看不厌。里面的台词我还记得很多:‌"各小组注意,你们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许放空枪!开火!"‌“坚持就是胜利”‌。“高,实在是高”、“八路,狡猾狡猾地”等,这些台词融合幽默与历史,成为我记忆的一部分。

  这次,好友曾仕波约我们去实地看看。我们一行同龄人便跟着他来到了冉庄。

  刚入冉庄,墙上褪色的抗日标语便撞入眼帘,村口那棵老槐树愈发苍劲,树桠间悬着的铁钟虽非原物,却仍让人想起电影里那声急促的集合信号——80多年前,这钟声曾是冀中平原上的战斗号角。脚下的土道平实无华,谁能想到,这片“抬头见炮楼”的平原之下,藏着一座32华里的“地下长城”。

  走进纪念馆,玻璃展柜里的文物静静诉说着过往:芦苇秆制成的笔还留着书写痕迹,土枪的枪管泛着陈旧的金属光,旁边的标牌记录着震撼的数字——抗战期间,冉庄军民依托地道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人。

  最动人的是一组地道模型,牲口槽下的暗门、风箱底的入口、锅台边的通道清晰可见,讲解员说这便是冉庄人的智慧:从藏红薯的地洞起步,逐步改造成能藏、能防、能攻的立体工事,连“翻眼”双层结构都考虑到了防毒防水。

  弯腰钻进开放的地道段,黑暗瞬间裹了过来。通道时而狭窄仅容匍匐,时而转折陡峭,伸手能触到粗糙的夯土壁,潮湿的气息里仿佛还留着当年民兵的体温。

  前方微光处是个射击孔,向外望去正对着村口巷道,不难想象1945年那场激战:30多名民兵凭借这样的隐蔽工事,与600多日伪军相持13小时却无一伤亡,让敌人落得“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的忌惮。爬过一段陡坡,出口竟藏在街边小庙的角落,恰应了“神出鬼没”的赞誉。

  出了地道,阳光里的冉庄透着烟火气。地道口旁的小店摆着红薯制品,这寻常吃食正是地道的起源——当年村民藏红薯的地洞,竟成了抗击侵略者的起点。

  十字街的老房墙面上,暗枪眼的痕迹依稀可辨,与纪念馆里聂荣臻元帅的题词遥相呼应:“地道战又一次显示出人民战争的无穷伟力!”

  离村时回望老槐树,铁钟在风中轻晃却无声。那些藏在锅台、碾子下的秘密,早已化作一种力量——它让每个走过地道的人都懂得,最坚固的防线,永远筑在人民的智慧与勇气里。

作者简介

  刘雄,湖南新化人。笔名拂晓、刘家湾。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词家协会、中国武术协会、中国教育电视协会、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民进新化工委委员、新化县政协常委,中国教育电视协会理事。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少年陈天华》《腊梅花》、散文集《风飘的岁月》《拂晓》《永不消逝的记忆》《且行且歌》、诗歌集《梅山雁语》、理论文集《过来人语》《资江夜语》《写作文不求人》等。

魅力潇湘网
责任编辑:卿跃飞